晴時多雲

  • 2024-04-02 11:44

    健康網》患心梗較易罹癌? 醫:1生物分子能促腫瘤增殖

    葉立斌/核稿編輯患心肌梗塞後,較易罹患癌症?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雖然兩者具有共同的風險因素,比如肥胖、吸菸、2型糖尿病等都是促癌病變的因子,但一項刊登在《循環期刊》(Circulation)研究顯示,心臟間充質基質細胞會釋放大量的細胞外囊泡(EV)對心臟進行修復,然而其包裹的生物分子,同時具

  • 2024-03-24 21:22

    男一覺醒來嚇死!所有人變妖怪臉「像盯著惡魔」全因這罕疾......

    祝蘭蕙/核稿編輯美國一位58歲男子一覺醒來驚覺世界變了樣,每個人的臉部如同妖怪般變形,就醫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罹患一種罕見疾病「臉部變形症」(prosopometamorphopsia,PMO),全球目前僅知不超過100起病例。綜合外媒報導,這起罕見疾病病例21日發布在醫學期刊《刺胳針》中,58歲患者維

  • 2023-12-03 13:01

    健康網》甜食上癮難自控? 研究:大腦獎勵偏好高脂高糖!

    喜歡吃甜食的人,總是難以抗拒蛋糕、巧克力、冰淇淋等甜食的誘惑?甚至每天不喝上一杯珍奶,就覺得全身難受嗎?桃園鴻林診所腸胃科醫師鄭泓志表示,一般很常歸咎於意志力不夠堅定,但科學研究卻指出,其實是甜食改變了大腦偏好。鄭泓志在臉書專頁「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發文指出,由德國科隆的馬克斯·普

  • 2023-11-06 05:30

    解密失智症 台灣腦庫揭牌

    台灣腦庫(台大醫學院台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昨揭牌成立,未來將蒐集民眾往生後捐出的大腦,作為研發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疾病藥物的基石,初期可容納150個腦,行政院長陳建仁出席致詞表示,期許成為亞洲重要的腦神經學術研究機構,讓世界看見台灣;衛福部長薛瑞元也承諾每年撥款支持營運。

  • 2021-12-02 18:44

    健康網》養成好習慣很難? 外媒:只要5步驟

    大多數的人認為,無法養成好習慣是因為意志力薄弱,據外媒《CNN》報導,依照科學研究,養成好習慣只要5個步驟。步驟1 設定具體目標明定目標外,還要具體表明頻率,例如,以「我要每天運動30分鐘」比「我要定期運動」來得更精準。且目標不需定得遠大而是要好執行,才不會令人畏懼,也更容易看到自己的進步。

  • 2021-09-01 14:28

    消融微創手術治「豬頭皮」 不怕顏面神經麻痺

    腮腺瘤又俗稱豬頭皮,因發病位置在下巴,鄰近顏面神經,傳統手術後容易造成顏面神經麻痺,高雄長庚消融中心自2016年起,運用消融微創手術治療10多位華生氏腮腺瘤病人,不僅未有不良反應,在國際期刊發表的論文,近期也獲得國際多位腮腺瘤大師共同發表的回顧性文獻引用。

  • 2021-09-01 13:28

    武漢肺炎》英國研究大一新生住宿增加感染機會 減實體課防疫最有效

    今(1日)全國中小學開學,而大專校院預計中下旬也將陸續開學,台灣大學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團隊收集各國校園防疫政策研究,如台灣學生確診中大專生高達31%,英國則指出,大一新生共同住宿接觸增加感染機會,但減少實體授課教學人數是最有效防疫措施。在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中,中小學生今

  • 2021-09-01 12:21

    解開癌細胞核增大之謎 清大研究:調控蛋白失能是關鍵

    不正常增生的癌細胞細胞核較大?清華大學桑自剛研究團隊透過研究果蠅細胞發現,細胞核內的DNA受損修復機制失效是關鍵。一旦調控蛋白失能,導致標記蛋白累積,這時候修復蛋白就無法去修補受損DNA,會造成細胞核異常增大,是臨床上最常觀察到的癌細胞病理現象,未來可應用在癌症及其他退化性疾病臨床研究。

  • 2021-05-24 16:33

    健康網》「校正回歸」10年前就有了! 專家:這是科學並非政治

    自22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首度公布400例校正回歸個案以來,各界對「校正回歸」這個詞的討論不斷,甚至在網路上更成為熱搜關鍵詞。有學者發文強調,校正回歸這件事在醫學研究上早就行之有年,民眾應了解校正回歸是「科學邏輯問題」,而非「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