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10年後誰治急診病童」兒科醫減少、兒童急診專責醫師逐年消失
〔記者蔡淑媛/專題報導〕少子化造成兒科醫師減少,兒童急診專責醫師更是逐年消失,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統計全國24家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的兒童急診專責醫師,原本有約110名名,在近1、2年已有逾30人離開兒童急診,其中醫中就占逾6成,更多醫院是沒有兒急專責的常駐醫師,由成人急診或是兒科醫師兼診、支援,兒童急診是兒童健康的前線,資深兒急診醫師憂心,10年後急診病童有誰來治療。
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針對台灣13縣市共24家醫院進行兒童急診專責醫師人力調查(包含14家醫學中心、1家準醫學中心及10家區域醫院),近1、2已有31位兒童急診專責醫師離開兒童急診的工作崗位(離職或轉職到醫院門診、病房),14家醫學中心有9家、10家區域醫院中有五家,在兒急專責醫師出缺後找不到專責醫師遞補。
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嘉義長庚兒童急診醫師吳漢屏表示,「兒童急診醫學」是一個新的次專科,綜合兒科學和急診醫學的專長,目的是讓急症兒童得到最好的醫療照顧,但是兒童急診專責醫師工作時間長、且需輪上大夜班,全天24小時急診高壓的過勞工作造成離職的惡性循環,加上兒童急診在醫院經營上獲利偏低,難以提供較優渥的條件留住兒急醫師,導致兒童急診醫學發展困境,減少兒科醫師留在急診意願。
調查也發現兒童急診人力缺口,很難再補齊人力,即使是醫學中心也因人力不足,由兒科或成人急診的主任、大老支援輪班,兒科住院醫師來填班更是常態。吳漢屏表示,醫院只能挖東牆補西牆,要求其他兒科或是成人急診醫師支援,也導致其他科醫師壓力倍增,甚至有無法勝任的窘境,形成惡性循環,兒童急診醫療品質下滑,形成醫院丶醫師及病人三輸的局面。
吳漢屏強調,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不應用成人急診來看小兒急診,醫師所學專長、經驗不相同,加上小兒表達能力誤差,增加誤診或是延遲診斷的風險,醫師專業及經驗不足,可能讓病童回家觀察,錯失治療先機,或是一律收治住院,導致留觀床爆滿,後線兒科病房滿床,形成醫療浪費及排擠效應,讓真正急重症病童無法收治。
「兒童急診專醫師少得可憐,經營更是慘澹!」吳漢屏坦言,兒童急診從醫中的2000到4000人,區域醫院1、2000人,患童眾多,卻長年被當成人急診的分店,不被重視,兒急專責醫師沒有發展,兒急醫師已經逐漸消失,如果說兒科需要被送急診,兒急醫師則需要上葉克膜搶救。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