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風溼免疫疾病及早治療 可防關節變形

2010/09/12 06:00

50多歲的姚綠豔,9歲時,確定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但她仍樂觀面對自己的人生,有「小劉俠」之稱。(記者魏怡嘉攝)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今年50多歲的姚綠豔,因為和已故作家劉俠一樣,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同樣坐輪椅,同樣樂觀面對生命,因此姚綠豔也被稱為「小劉俠」。

她說,她曾跟劉俠見過面,劉俠希望她朝寫作方向發展,但她最後還是選擇考試到自己嚮往的校園唸書。

姚綠豔是在6歲時發病,9歲時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後來一度因停止藥物治療,結果發了一個月的高燒,關節嚴重變形,必須以輪椅代步,但她並未因而氣餒,自修取得碩士學位。

今年5月,她還一度中風,所幸未造成嚴重影響,讓她覺得更應該要走出門,關心和她一樣行動不便的人。

姚綠豔說,她也有軟弱的時候,也曾對神抱怨:「為什麼要讓我遭遇這些?」但很奇妙,每次向神抱怨後,內心的不平就自然消失了。

即使關節嚴重變形得與輪椅為伍,但她不喜歡麻煩別人,更不願讓母親為她擔心,包括中風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她仍勉強自己擠出幾句話,要母親不要為她擔心。

姚綠豔說,現在的病友比以前有更多的藥物可以治療,以前只有類固醇及阿斯匹靈可以使用,但在現在還有生物製劑。

北榮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孝義表示,台灣有高達10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女性較男性容易罹患此疾病,平均高出3倍左右,特別是40歲以上的中年婦女,更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高危險群。

「及早治療」仍是現在治療風溼免疫疾病的重要趨勢;根據2010年最新發表的研究資料顯示,只使用「疾病緩解型抗風溼性藥物」治療的病人,與合併生物製劑治療的病人相比較,其在第一年時的關節破壞分數分別是2.56及0.35;第二年時關節破壞分數則是4.65和0.33;意即隨著時間的進展,病人若僅用疾病緩解型抗風溼性藥物治療,無法有效抑制關節的病變,併用生物製劑,是有效抑制關節持續受損的可行治療方向。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