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治療憂鬱症 醫病共享更有幫助
文/林俊媛
積極治療憂鬱症的觀念,越來越被廣為接受。除了醫院的精神科,現在社區也有許多身心科診所提供治療憂鬱症的資源,然而憂鬱症的治療方式有很多選擇,包含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生理回饋、磁刺激治療等。
藥物治療又有許多機轉,例如血清素機轉、正腎上腺素機轉、褪黑激素機轉;心理治療也有多種模式,例如動力取向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正念治療;至於生理回饋或者磁刺激治療,醫師也會有不同療程的規劃。
這麼多種健保跟自費的治療模式,民眾應該會好奇如何選擇才是正確的決定呢?有時會遇到個案雖然是來看初診,但是實際上是來諮詢第二意見,他們的疑問是「怎麼樣去辨別前一位醫師安排治療是正確的?是適合的呢?」、「我該不該轉換治療院所呢?」。
憂鬱症的成因相當複雜,包含體質因素、心理因素與家庭環境因素,所以的確沒有所謂的治療公式可以適合每一個病人。若能夠運用醫病共享決策的精神,討論出來的治療方式,才能有效又能夠持續進行,進而達到好的治療效果。
舉例來說,針對複雜型的青少年憂鬱症個案,醫師可能會建議除了藥物治療之外,要合併家族治療,讓青少年跟家長的溝通更加順利。此時,若是家長跟青少年因為上班、上學或是還沒有心理準備進入家族治療時,三方應該共同討論,另外再找出符合醫學證據且個案與家庭也可以實踐的治療方法,才能真正對病人有幫助。
治療憂鬱症需要相當的時間,負責任的醫師應該在決定治療規劃的過程中,了解哪些是病人生活上、時間上、經濟能力上可以負擔的治療,並且讓病人有表達意見的機會,這樣子治療計畫才能夠真正的落實。
所以,若是在就醫的過程中有感受到前一位醫師的關心,並且提出的治療模式除了符合醫學證據,也讓您在過程中,不會額外造成生活上,經濟上或是人際上的壓力,遇到治療瓶頸也會跟您討論,那麼請放心並且保持耐心,回到原來的就醫地點接受治療,一定會看到治療改善的曙光。
(作者為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一般精神科主任)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