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醫藥信箱/非糜爛性胃食道逆流 調整生活、飲食 可改善

2007/07/17 06:00

Q:我今年47歲,長期患有胃疾,近2年來更加劇烈,有時吃下食物後,很快就拉肚子。接著胃馬上有灼熱感,延至食道,有胃酸過多的感覺,喉嚨不舒服。醫師告知,這是俗稱的胃食道逆流。

做胃鏡檢查後發現,有稍微發炎及幽門桿菌,因此有接受藥物治療。

現在三餐只能吃白米飯配燙青菜,且只能吃葉子的部分,魚、肉及其他食品,包括水果、點心、甜食、流質等食物一概無法食用,否則會疼痛致無法忍受的程度。

長期下來,恐怕會營養失衡,身體已非常瘦弱。不知如何是好?

A:從來信所述內容,應是屬於「非糜爛性胃食道逆流性疾病」。

胃食道逆流疾病是因為胃的內容物逆流回食道,造成食道黏膜刺激及傷害的一種疾病。食道長期在胃酸侵犯下,會引起黏膜發炎、潰瘍,即所謂「逆流性食道炎」。

長期的食道潰瘍不僅會有疼痛、出血、食道狹窄等併發症,也可能形成食道癌。常見的症狀包括心口灼熱和胃酸逆流、吞嚥不適、咽喉發炎等。

目前知道,胃酸會逆流到食道造成傷害,主要是因食道和胃交接處的下食道括約肌不正常地開合,使胃酸與胃裡食物被沖回食道。

其他原因包括唾液分泌減少、食道蠕動異常、食道本身的黏膜保護機制不好、胃酸分泌過多、胃排空速度延遲等。胃食道逆流性疾病患者僅有1/3呈現較明顯的食道黏膜糜爛或潰瘍,其他2/3病人雖有胃食道逆流性疾病的典型症狀(胸口灼熱或胃酸逆流),但內視鏡檢查並沒有食道黏膜的糜爛或潰瘍,此類病人就稱為「非糜爛性胃食道逆流性疾病」。

大部分(八、九成以上)非糜爛性胃食道的逆流性疾病患者經由飲食、生活型態調整與藥物治療,症狀可以緩解或消失。

若一般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應進一步接受食道鋇劑攝影、下食道括約肌壓力測量,及食道酸鹼值監測等檢查,以釐清治療效果不好的可能原因。

如果目前治療方式無法有效控制胃酸、食道過度敏感,或非酸液逆流性胸痛。若原因為目前治療方式無法有效控制胃酸,可考慮提高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劑量。

若提高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的劑量仍無法獲得改善,則可考慮外科手術或內視鏡治療。

檢查結果若為食道過度敏感或非酸液逆流性胸痛,則應依其病因予以適當治療。

(嘉義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董水義解答,記者羅碧整理)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