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族語也能通! 瑪家衛生所「轉譯」衛教知識獲獎
〔記者邱芷柔/屏東報導〕屏東縣瑪家鄉是排灣族原鄉,瑪家鄉衛生所團隊發現,原鄉長輩在外就醫,常被醫療人員的話弄得一頭霧水,提出問題卻又聽不懂,為突破困境,瑪家衛生所團隊組成「健康識能(健康生活觀念)轉譯工作小組」,將衛教知識、觀念轉譯成長輩們聽得懂的排灣族語,並透過數位化,讓衛生健康觀念落實在生活中,成果獲得今年度全國高齡友善城市創新獎。
瑪家衛生所主任張麗香指出,中央提供衛教宣導資料完善,但在原鄉部落,長輩們聽不懂、看不懂國語,到醫院看醫師常頻頻點頭「假裝」聽懂,回到家後,衛教習慣、飲食習慣都因為「聽不懂」而無法落實。
張麗香舉例,地瓜、芋頭屬於澱粉類食物,在部落長輩的認知裡,地瓜、芋頭是屬於蔬菜類,因為文化、語言的隔閡,讓因地制宜的衛教工具更顯重要。
瑪家衛生所的「健康識能轉譯工作小組」,從硬體設施設備到宣導、政策資料,通通轉譯成排灣族語,但「轉譯」看似簡單,卻相當不容易,像是蛋白質、鐵質等專業名詞,很難以排灣族語直譯。
瑪家衛生所護理長蕭惠美說,排灣族語有自己的邏輯,像是「不會關門的店」其實就是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而「走路的車」則是行動輔助車,許多專有名詞,必須結合部落生活習慣與族語邏輯「換句話說」。
衛生所的發想讓瑪家文化健康站一起加入衛教工具開發,部落長輩在聽懂衛教內容後,也樂於分享,讓轉譯更準確,並協助拍攝衛教影片,包括排灣族語的洗手歌、口罩如何配戴等防疫生活影片,及預防跌倒、低血糖處理等宣導,衛生所也將轉譯後的資料數位化,在進入社區、家庭衛教時,透過手機、平板就能將資訊傳達給族人。
張麗香表示,不同的族群、部落有自己的語言,瑪家是個起點,期待「瑪家經驗」可以跟更多地方分享,當長輩能理解基本健康資訊,就能做出適當的健康決策,促進及活化提升部落健康狀態。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