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50歲以上肌肉每年少1% 多吃雞肉解除「微肌」風暴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台灣65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為23.6%,女性為18.6%,面臨「微肌」風暴,董氏基金會呼籲多吃雞肉,不但飽和脂肪含量較紅肉低、纖維較短容易咀嚼,還富含精胺酸有助改善血管功能,並讓免疫功能正常運作。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指出,台灣高齡人口快速增加,肌少症也逐漸受到關注,也常伴隨骨鬆、骨折甚至生活失能的問題。據調查,台灣65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為23.6%,女性為18.6%,50歲以上靜態生活型態者,肌肉量每年約以0.5到1%的速度減少,根據荷蘭2013年研究發現,臥床休息5天就會導致1公斤肌肉組織流失。
許惠玉表示,研究也發現,30到60歲每年減少約0.23公斤肌肉,但是脂肪量卻增加約0.45公斤,這種肌肉減少脂肪增加的狀態被稱為肌萎性肥胖。
董氏基金會今年7到8月進行焦點訪談,許惠玉指出,結果發現「微肌」來自粗茶淡飯造成肉吃得少;挑軟的吃,選擇口感較軟的肥肉和澱粉食物;以及三餐不定,隨便打發一餐。
許惠玉指出,解除「微肌」要攝取充足蛋白質,首先要「吃得下」,可以改變烹調方式,選用肌肉纖維短,例如雞肉容易咀嚼;還要「吃得夠」,熱量蛋白質要足夠;最後要「吃得對」,多吃白肉、少紅肉。
許惠玉表示,雞肉是好的蛋白質來源,纖維短容易咀嚼,含有維生素A、菸鹼素等等人體必要營養素,較紅肉相對飽和脂肪含量較低,且含豐富精胺酸,有助改善血管功能,維持正常免疫功能。
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億乘也打破民眾迷思,陳億乘表示,民眾常誤認雞隻生長快是因為施打生長激素,其實施打不符合成本,藥劑成本高又耗費人力注射,施打過程造成雞隻緊張死亡,白肉雞生產快速主要是因為基因品種優良、育種選拔技術、飼料營養配方佳,加上養雞設備及環境升級;另外也有迷思認為雞肉含抗生素要盡量少吃,雞隻生病的時候雖然會在飼料或水中給予合法抗生素,但是飼養後期會停掉,讓抗生素自然代謝。
農委會畜牧處家禽生產科長李宜謙也說明如何挑選優質國產雞,他指出,選擇國產雞肉的時候認明標章,包含屠宰衛生檢查合格標誌和產銷履歷驗證等等,此外,雞胸肉大部分是國產的可以多加選購,明年起衛福部新訂散裝食品標示規定,例如菜市場內販賣的散裝屠宰雞肉也要標示原產地,民眾可以加以認明選購。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