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食道黏膜病變 內視鏡消融換膚防癌

2012/10/04 06:00

▲圖1:消融導管在內視鏡導引下放到食道病變黏膜。圖2:氣球導管擴張後雙極線圈均勻緊貼病變黏膜。圖3:黏膜燒灼後。(照片提供:劉乃仁/繪圖:李詩鴻)圖4、5:治療前與治療8週後比較。(照片提供:劉乃仁)

圖.文/劉乃仁

民眾常因胃酸逆流,擔心會導致食道癌。其實台灣盛行的食道癌8成以上是「鱗狀上皮癌」,好發於食道的上、中、下段,跟菸、酒、嚼食檳榔相關;胃食道逆流症相關的食道癌大多發生在食道下段與胃的交界處,組織為腺癌(柱狀上皮癌),約佔台灣食道癌5%左右,相當少數,民眾實在不必過度恐慌。

長期胃酸逆流為危險因子

食道腺癌發病原因可能是食道末端長期受到胃酸刺激,使得原本食道正常的鱗狀上皮細胞漸進地造成細胞生長不良,成為柱狀上皮細胞。

英國醫師諾曼.巴瑞特於1957年提出這樣的病變,稱為「巴瑞特食道」(Barrett’s esophagus),是發生食道腺癌的前期變化。

依林口長庚醫院內視鏡中心的統計,巴瑞特食道在台灣的盛行率為1.8%,長期胃酸逆流超過5年與橫膈裂孔疝氣的病人,為發生的危險因子。

2%巴瑞特食道病患罹食道腺癌

過去的研究顯示,巴瑞特食道病患每年發生食道腺癌的機會約0.5%到1%。食道下段柱狀上皮的長度超過3公分,柱狀上皮細胞內有特別的「腸化生」與「細胞生長不良」是發生食道腺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

單純巴瑞特食道的病患中,約有2%會發生食道腺癌;若發現「低度」生長不良細胞的病患罹患癌症的發生率提高為7%;若發現「高度」生長不良細胞病患,癌症的發生率大幅提高為22%。

病變處若以外科手術切除食道固然可以根除疾病,但是術後併發症頗多(30%到50%),嚴重影響日後生活品質,還未發生癌病變的病患是否需要這樣破壞性的手術?值得商榷。

然而,在巴瑞特食道中,利用內視鏡檢查,要辨識哪些區域發生了生長不良或是癌病變並不容易,所以利用內視鏡輔助清除所有巴瑞特食道病變黏膜,既可治療早期癌症,又預防日後黏膜病變,維持食道原有功能,可能是一個較理想的治療方式。

內視鏡食道黏膜熱頻消融術是利用內視鏡導引,將消融導管的雙極線圈(圖1),均勻接觸食道病變黏膜(圖2),利用「射頻熱能」燒灼黏膜(圖3)。

燒灼表淺黏膜層 不傷肌肉

經由機器的控制,可將燒灼的深度控制在表淺的黏膜層,不傷及深層肌肉。這樣的深度能完全清除病變黏膜,而不易造成食道的狹窄。

國外的經驗可將巴瑞特食道生長不良病變的黏膜清除達8成以上,是目前對發生巴瑞特食道與細胞生長不良病患有效的治療選擇。

在病變黏膜經熱頻消融治療後數週,正常的鱗狀上皮又會重新覆蓋在下段食道,有如皮膚科的換膚治療(圖4及圖5)。但新生的上皮,仍需以藥物抑制胃酸的刺激,以避免黏膜病變再度復發。

(作者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