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急診壅塞!醫談「沒人敢講」正途:減少醫療需求
相關新聞請見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期急診壅塞難解,醫護紛發出求救訊號,也有不少人擔憂醫護人員離職潮恐湧現,加劇護理人力荒。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整合醫學照護科醫師姜冠宇認為「正途是要減少醫療需求,但是沒人敢講。」
姜冠宇在粉專「姜冠宇醫師」說明,分級醫療從提倡到現在已經10年有餘,「我們以為自己做到了一些什麼,結果到現在,看來仍然是一樣。」過去有老師曾告訴他:各種措施一直優化醫療量能,但是仍然會不斷浮出更多的醫療需求。越來越多的需求與品質要求,但是越來越少的專業人力。這是不可逆的,下個十年又要怎麼做?
他強調「你知道癥結在哪裡嗎?」姜冠宇提醒,用美國、英國比較就懂了。基本上急性住院病房住院天數都是台灣的一半,4到6天之類,不滿一週還急著出院。基本上在別的國家的住院治療都是「點到為止」,病人一點都不喜歡住院。
反之在台灣,住院兩個禮拜就算是很有效率的醫師,恐怕還太快出院,而會跟病人起糾紛。每次病人跟我求多住幾天,但在公務群組求翻床率、求騰出空床。我都是笑在心裡,不過算了,在不同位置都各有難處。
姜冠宇強調,台灣健保是「鼓勵人消費醫療的」。給病人的優惠多,讓病人很喜歡住院,擠壓到醫療業務的給付。如果頻繁往返急診、頻繁住院、超長急診待床與超長住院、短期再住院。
姜冠宇說明,這種很容易不斷在探醫院負擔底線的,產生的超額成本,是由「病人家庭」去承擔。此時病人寧可盡早回家;我想這一切結果會很不一樣。姜冠宇說明,「因為目前是醫院承擔的,健保也是查醫院和醫師。這個不是沒醫德喔,是病人和家屬自己也要掌握進度。」
年輕力壯者希望縮短住院時數,「會想督促醫師完成治療進度,甚至簡化治療。」相反的,姜冠宇表示,年長者增加,希望在醫院多住一點的病人和家屬,比例像是浪潮一樣升高。「這就是前1個10年和後1個10年差異。而此機制不改,再後一個10年更慘。屆時公衛學者和醫管專家提的論述都沒用了。」
以上這些是補充「急診需要床位」背後的背景實務,要床位更靈活運用,某種程度要轉嫁病人才做得到。然而這就是台灣健保所作不到的事,但是始終沒有人願意當那個「壞人」。
另外姜冠宇補充:也別認為急診檢傷分流走「7成非緊急」就沒事了。切勿報表治國,不要光從數字來了解故事。既然三成真的很緊急,也就是一個在手上就會處理很久的,例如:「急診現場左手IHCA、右手OHCA,這場景我經歷過。這些重症病患,是所有急重症醫師耗掉9成上班時間的工作重點。只要「基數夠大」,就算是3成,一樣都是吃不消的。」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