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上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後,除了要隨時留意中重症症狀外,縮短病程也很重要。家庭醫學科醫師許書華表示,若有呼吸急促困難、意識模糊等中重症,記得就醫,有需要可叫救護車。營養師高敏敏則表示,縮短病程除了水要喝夠外,4大營養素也要吃夠。
指揮中心昨日(17日)公布調整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確診者輕、重症分流收治原則,讓醫療量能可以專注治療中重症病患。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表示,面對疫情海嘯來襲,最有效率使用醫療量能,是正確的做法,但目前尚未來到兒童疫情高峰,不屬於中重症的「類輕症」病童仍須謹慎
本土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升溫,據《Worldometer》統計資料顯示,台灣近日單日確診人數已是世界前三,因此許多人認為台灣疫情不樂觀。但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招名威指出,這種說法不公平,因為確診人數多僅代表我們正在與病毒共存的過程,並強調單日死亡遠低於其他國很不容易。
隨著台灣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邁向高峰,要如何有效減少中重症,減少死亡是重中之重。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指出,台灣到5月8日之前確診的有99.75%是輕症或是無症狀,也不需要接受抗病毒藥物的治療,但年齡大於65歲,或是糖尿病、癌症等,有轉為重症的高風險因子的患者,需要在發病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住宿型長照機構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不用等到PCR陽性,只要快篩陽性,即可投藥治療,且可回溯至5月5日起的個案,並澄清口服抗病毒藥物並非網傳中重症個案才可使用,主要是用於無症狀與輕症患者,降低中重症風險。
我國今日新增3萬6168例確診案例,其中87例中重症病例、10人死亡,均創單日新高。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當前國內疫情大部分為無症狀及輕症者,社會大眾應走出心理的陰霾,不該再為了確診個案數而恐慌;他也提出3大建議用於改善中症及重症比,包括高風險族群接種追加劑、採取精準住院分流,以及制定高危險族
近來本土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輕症、無症狀確診者與採檢民眾一窩蜂擠進各大醫院急診室,造成急診塞車情況。一名急診室醫護人員在網路PO文說,近來1對確診的父母帶1名1歲多的小朋友急診,輪到孩子看診時,已經等了近1小時,孩子嗜睡程度嚴重,叫都沒有反應。對此,亞東醫院表示,針對特定個案
本土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自今年1月起至4月28日本土病例共累計6萬3006例,其中189例中重症、9例死亡,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在臉書粉專「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發文指出,從確診分年齡的中重症和致死率分析發現,危險群在50歲以上,越年長風險越高。
今(28日)新增本土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確診人數首度破萬。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醫師分析,往後會有一段時間每天新增確診病例以「萬」為單位,直至染疫人數達到一定的人口比,疫情規模才會從高峰下降。他也認為觀察重點不是「絕對數字」,而是相對總染疫人數的中重症「比率
日前台北市長柯文哲推估,台灣年底將有400萬人以上確診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以美國1%致死率推算,台灣將有4萬人死亡。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認為這個估算方式有嚴重錯誤,且美國疫苗覆蓋率目前也沒有台灣高,因此致死率高。若以現今長者的疫苗覆蓋率推估,死亡人數較可能落在3800人到
台中市今天新增25名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確診個案,其中東勢區信義養護中心群聚案再擴大,一名83歲住民(案30572)是12日確診的住民(29012)的室友,昨天出現血氧濃度急速下降到80%,直接送到加護病房治療,確診染疫,目前判定是中重症病患。
瑞典的一項研究顯示,感染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後,未來6個月內發生嚴重血栓的風險會增加。據《BBC》報導指出,研究人員發現,重症者及第一波疫情的感染者血栓風險最高,推測是第一波疫情尚沒有疫苗可打,這凸顯了疫苗有助於對抗病毒的重要性。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日表示,本土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新增4例中症個案,年齡都在50歲以上,其中1人沒有打疫苗,血氧濃度掉到92%最低,呼籲民眾盡快打疫苗,可避免染疫併發重症風險。根據指揮中心統計,今年1月1日至4月9日,本土病例累計3546例,其中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