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人來幫「盲」 看見未來拒絕茫然

2009/01/02 06:00

文/張立人

前幾天,我去探望一位醫師朋友,他因為急性視網膜剝離,接受緊急手術治療。當醫師成為病人,他感慨地說:「整天只能躺在床上,眼睛又看不到,心情真是煎熬。不過,現在比較瞭解當病人的感受了!」

瀕臨失明,對年輕人來說,雖然並不多見,但在老人家當中,卻相當地普遍,都造成巨大的身心壓力。據估計,在75歲以上的老人當中,一半以上有慢性的視力損害,通常是因糖尿病、高血壓、使用類固醇,或是老化等身體原因而引起。

◎從精神醫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瀕臨失明時,可能會有以下感受:

●因為失去部分視覺,有很強的失落感,會經歷哀傷的過程,包括: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與最終的接受。

●面對病程、治療不確定性的恐懼:可能會懷疑醫師的判斷、後悔自己的決定、自責沒有抓住早期治療的機會。

●可能會感受孤獨:患者可能需要依賴他人,但又不習慣依賴他人;擔心造成別人困擾,或害怕被對方拒絕,因此陷入孤立的狀態。如果無法與身旁的人充分表達與溝通,甚至過度壓抑情緒,容易造成憂鬱。

當家屬瞭解患者可能的心理反應後,接下來,就更能夠傾聽他們的心聲,並且給予情緒上的支持。患者也就有了更好的信心,能積極地與眼科醫療團隊密切合作,接受必要的檢查與治療。若是有心理調適上的困難,可以尋求精神科專業人員的協助。

◎至於,患者怎麼幫自己面對這些負面情緒呢?

●可以主動創造「因應策略」:像是積極求醫、使用放大鏡等輔具;或者參與社交活動,讓自己得到別人的協助。

●練習「正向思考」,試著接受失明的恐懼,可能的想法像是:「我還看得到一些,就好好把握。」「至少我還活著,還是可以做很多事。」「如果上帝要我看,我就會看得到。」「這也是我生命的一部份,我會接受它。」

●學習「和疾病共存」:試著活出不同的生命形態,就像老子講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失去視覺,就更要開發其他的感官天賦,世界各地「盲人歌手」的傳奇,就是這樣來的。

當然,若醫療團隊在陪伴患者的過程中,能夠進行清楚的溝通、提供疾病的詳細衛教,那麼,患者在面對疾病的過程中,也勢必將更有信心,「看見」自己的未來。

(作者為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總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