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logo

正確理解鼻胃管 病友、家屬良善選擇

2025/07/25 05:30

▲使用鼻胃管可以減少直接經口餵食造成的吸入性肺炎,但更換及美觀問題也常讓患者及家屬猶豫不決;示意圖。(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使用鼻胃管可以減少直接經口餵食造成的吸入性肺炎,但更換及美觀問題也常讓患者及家屬猶豫不決;示意圖。(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羅彥宇

年過80的陳媽媽患有巴金森病多年,近年來已無法行走,女兒陳小姐負責餵食、洗澡等照顧皆相當費力,去年聘雇外籍看護後,壓力減輕許多。然而吞嚥困難的問題依舊難解,因此日前到門診諮詢。

我試圖跟陳媽媽溝通,但是她的言語的功能明顯退化,即使出聲,也難以辨識,甚至一出口就會流口水。我請她雙手舉高,或者拍拍手,希望透過簡單的指令,確認她的理解力是正常的。因此當她雖然緩慢但是也如實照做時,我覺得至少可以雙向溝通。

陳小姐說:「就算小口小口地餵,但媽媽還是經常嗆咳。」我因此提及使用鼻胃管:「如果考慮置入鼻胃管,可以減少餵食嗆咳的問題。雖然國外多半是做胃造口的手術,不過台灣鼻胃管的使用較為普遍。」

插鼻胃管與氣管插管 完全不同

陳小姐聽到是要放管子,聯想到插管,立刻拒絕:「我和媽媽很早就討論過,如果要插管的話,那麼寧願不要,到時候拔不了更痛苦。」我拿出了實際使用的鼻胃管說明,她才理解到插鼻胃管跟氣管插管是完全不同的。

復健訓練 有機會脫離鼻胃管

使用鼻胃管可以掌控水分、營養、藥物的吸收,減少直接經口餵食造成的吸入性肺炎,但長期使用會有更換或美觀的問題。日前衛福部提出減少鼻胃管使用,以維護病人外觀尊嚴的問題確實也很重要,因為不少病人在度過急性期之後,經過語言治療師的復健訓練,有相當的比例能夠成功脫離鼻胃管。

我對陳小姐說:「鼻胃管的使用既安全又有彈性,既然眼前有這樣照顧問題,不如先放一些時日,也同時在復健科做吞嚥訓練,而鼻胃管灌的狀況下,也是可以經口進食的。如果病情繼續惡化,我們就得要思考長期使用的必要性或是胃造口的可能。如果擔心外觀,現在也有兩段式的管路,戴上口罩就更看不出來了。」

病人與家屬對於鼻胃管的理解,必然與醫師或護理師有落差,醫病雙方討論,釐清問題點後做決定,或許對病人及家屬是最好的選擇。

(作者為台東聖母醫院院長、神經內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