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開立「高階健檢」 應負起解讀資料責任
文/羅彥宇
66歲的楊伯伯育有2個女兒,她們相當關心父親的健康,因此當聽說有高階健康檢查的自費項目,立即花了4萬元安排父親接受檢查。由於擔心失智症的發生,所以勾選了腦部核磁共振的檢查。當結果出爐,報告寫著「腦部小血管病變第2級,建議於神經內科門診追蹤」,因而輾轉前來就醫。
無症狀檢驗數據 難判定
其實這樣的「病人」還沒有症狀,也不算是病人,無法開藥處理,然而滿滿的資料與疑問,可是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去解釋,間接也影響了原本有症狀而需要處理的病人看診。
我問了楊伯伯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諸如糖尿病、高血壓、抽菸,也查看了他驗血的結果,偏偏缺了「低密度血脂肪」(LDL)這樣重要的資料。
楊伯伯很疑惑地問:「我女兒花了好多錢幫我安排的,不是應該都有嗎?我記得還有腫瘤指數的篩檢耶!」楊伯伯以為花了大錢應該統統都有資料了。而腫瘤指數除了前列腺癌的指數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其實很多指數都是拿來追蹤變化,而非診斷癌症用。
我很誠懇地告訴楊伯伯:「你問的問題都很重要,但這個回答的責任應當落在原來開立檢查的單位,作為不同醫院的醫師,很難從沒有症狀的檢驗數據去說些什麼,而且這些項目都不列在健保紀錄,也很難判定或追蹤。」最後我推薦楊伯伯,不妨先從國民健康署推動的成人預防保健著手,這些都是經過實證且有公費補助的項目。
健康檢查 不是越貴越好
其實疾病預防與篩檢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不可否認有些具有早期發現疾病的檢查,考量到經費,所以不在國家健保的範圍,但絕對沒有「健康檢查越貴越好,或越貴越保險」這種事!沒有方向的隨機檢查,往往拿到的不是「資訊」而是「雜訊」。更重要的是,主責健康檢查的單位,既然收取了昂貴的費用,就應當負起解讀的責任,而非任由民眾面對這些檢驗數據無所適從,或推給其他院所的醫師。
(作者為台東聖母醫院院長、神經內科醫師)
醫學小知識: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早在1968年就由Wilson和Jungner2位學者訂出了何種疾病需要篩檢的10點判準,成了公共衛生的經典。
●所要探究的疾病必須是當前重要的健康議題。
●應該已經具備廣為接受的治療方式。
●進一步確定診斷或治療的機制應該已經建立。
●疾病的早期症狀應該能被偵測。
●應該存在適當的檢查來做偵測。
●檢查或測驗能為多數民眾接受。
●疾病自然史或是從症狀到預後已經能適當掌握。
●對於怎樣的受測者要被視為病患已經有共識。
●篩檢所負擔的成本應該為早期治療所獲得的利益所平衡。
●發掘病患的過程應該持續而非1次解決。
(文/羅彥宇)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