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迷路與走失 並非失智症的必經之路
文/羅彥宇
失智症長輩走失的案件時有耳聞,不少人常會問:「這是否為失智症進展的必經之路?」「該怎麼預防發生?」「有沒有方式能夠辨識出路上遇到的長輩為失智症患者?」「有沒有藥物可以治療?」
空間定位出狀況 提早做好預防
失智症是1個症候群,經常是多種病因所引起的。失智症的症狀起源於特定的神經解剖位置,也就是說只要破壞的大腦位置一樣,出現的症狀都會相近。以迷路與走失為例,有時候是定向感出錯的問題,有時候是強迫與衝動性質的遊走,有時候是因為一個假想的情境而不斷想要逃脫,然而單從外顯的行為表現難以斷定是哪一種。
大腦中的海馬迴區域,位於顳葉的內側,粗略是耳朵向內5公分處。這裡有一群神經細胞,能夠辨識我們身體與外界環境的相對位置,協助空間定位,形成「認知地圖」。阿茲海默症的病人,海馬迴經常是因神經退化而最早被破壞的組織,所以不僅短期記憶的能力受損,空間的定位也會錯亂,這是失智症病人迷路或走失的原因之一。
而衝動性的暴走或焦慮感很高的遊走跟額葉功能的退化有關。額葉有許多神經細胞是負責「抑制」其他的神經過度興奮,一旦「抑制」型的細胞退化,暴走與衝動行為就有可能發生。我們經常在發生過腦傷的病人上可以遇見類似的個性轉變,原因是腦部外傷最常見的位置即是額顳葉。
如果是定向感缺損,也就是海馬迴或顳葉內側退化為主的病人,使用附有聯絡資訊的手鍊,或是穿戴具定位功能的手錶,可以在必要的時候發揮尋人作用;若是因為行為暴走或焦慮遊走的病人,就會需要提升血清素或降低多巴胺的藥物,來緩和額葉退化造成的影響,但副作用也可能造成病人不愛動、淡漠、或甚至行動遲緩。
迷路與走失並非失智症的必經之路,一旦發現其空間定位出現狀況或是會有突發的暴衝情緒,就該提早做好預防或是藥物介入。但照顧者也別忘了失智症病人也是人,也有外出行動或散步行走的需求,一把大鎖關在家裡絕對不會是預防迷路走失的最佳解方!
(作者為台東聖母醫院院長、神經內科醫師)
醫學小辭典
愛爾蘭裔美國暨英國籍神經科學家約翰‧奧基夫(John O’Keefe)於1971年,首先發現腦部海馬迴的某一群「位置細胞」組成定位系統,在空間中的位置有所移動時,活化的細胞群因此改變。
2005年,挪威學者愛德華‧莫澤(Edvard I. Moser)和邁–布里特.莫澤(May-Britt Moser)夫婦發現另一類「網格細胞」,這些細胞能產生座標系統,並負責正確定位及路徑尋找。他們的研究證實,位置細胞與網格細胞,如何能去定位及導引路徑,因此榮獲2014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約翰.奧基夫、愛德華‧莫澤及邁-布里特.莫澤,3人的發現解決百年以來,一直困擾哲學家及科學家的疑問,大腦是如何建置環繞自身的空間輪廓圖,以及我們是如何在複雜的環境,找到導引的路徑。
(文/羅彥宇)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