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5關鍵找心理師 建立信任感最重要
文/柯俊銘
衛福部的「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於去年8月初正式上路,提供15-45歲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以達到鼓勵求助、促進個人能力正向成長,及高風險及早介入。
然而,許多人在挑選心理師時可能會感到困惑,出現像是「哪種類型的心理師比較適合我?」、「諮商方式有什麼不同?」、「萬一遇到不OK的心理師怎麼辦?」等疑問。由於選擇不當恐影響治療效果,茲提供以下5個關鍵要點,做為找尋心理師的參考:
●確認資格:合格的心理師都要通過國家高等考試,如「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可至公會網站查詢心理師的執業證照,確保其專業背景。此外,有些精神科醫師也有提供心理治療的服務。
●探聽專長:心理師的治療方式受其學派影響,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學派,有助提高諮商的適配度。比方說,常見的認知行為療法強調改變不良思維模式,精神分析療法則著重探索潛意識和童年經驗。
●了解風格:諮商不只是理論與技術的運用,更重要的是人際互動。有些心理師較溫和,以傾聽為主,有些則較直接,會給予挑戰性的回饋。建議初次諮詢時觀察自身感受,看是否覺得舒適與被理解。
●考量現實:諮商的頻率常為每週一次,每次50分鐘,而每個療程往往要5-10次。因此地點方便前往、時間能配合和費用在預算範圍內是必須考慮的條件。唯有一切到位,方能穩定地接受諮商。
長期沒進展 或許就要主動更換
●信任直覺:即使心理師在專業上符合標準,但互動時讓人感到不自在,或經過幾次諮商仍無法建立信任感,那麼這可能不是最適合你的心理師。關係建立需要時間,長期沒有進展,或許就要主動更換。
選對心理師,就像找到一位適合自己的教練或醫師,是邁向心理健康、關係改善與生活品質提升的重要一步。
(作者為心理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