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失智症是腦部病變 早發現治療 早控制退化
文/羅彥宇
年過80歲的蔡叔叔經常和老同事們聚會,不論是爬山還是唱歌,都相當活躍。這兩年的聚會,老同事發現蔡叔叔經常重複問問題,才剛剛講完的事,馬上就忘記,也常搞混日期或時間,因此私底下提醒他的太太張阿姨,是該去醫院檢查是否有「失智症」。
張阿姨聽到「失智症」這個關鍵字之後,非常生氣地對老同事說:「怎麼說他有失智症?那個就是以前人家說的老年痴呆耶,我們家的人都是念到大學畢業,才不會得這種病呢!」又過了半年,蔡叔叔的記憶力衰退連家人都覺得不可置信,張阿姨才願意帶他來到記憶門診諮詢。
我跟蔡叔叔面談之後,雖然覺得症狀非常典型,但是不敢大意,必須要做的3大項目:抽血檢驗、腦部掃描、認知測驗,也一一完成才敢診斷。
我也了解張阿姨所介意的問題,所以跟她聊到了這些名稱:「以前講的痴呆症實在是太難聽了,大約20年前台灣已經逐漸更名為『失智症』,而日本在2004年4月1日則是全面將漢字的『痴呆症』更名為『認知症』。其他在港澳地區使用中文的華人則是使用『認知障礙症』。雖然失智症也難免有些負面意涵,但是這些年來頻繁地出現在媒體,一般大眾越來越能接受這個盛行於老年人的疾病,畢竟及早診斷,能做好更萬全的準備因應病情的變化。」
「可是他一輩子公務員、不菸不酒、生活正常、與人為善,怎麼可能會得失智症呢?是太早退休的關係嗎?」即使病名換成了「失智症」,張阿姨依舊不太能接受這個診斷。
我跟她說,佔失智症比例約7成的阿茲海默症,是腦部不正常蛋白堆積的結果,並不是蔡叔叔太早退休或不常用腦所造成的,記憶的問題既然已經發生,積極地尋求正確診斷,才有解決問題的機會。
勿存在「痴呆」思維 諱疾忌醫
過去因為「痴呆症」不雅的病名,導致民眾諱疾忌醫。更名為「失智症」之後,雖然有所改善,但這個「失」字,仍不盡人意,令不少民眾悵然若「失」。效法日本的「認知症」固然降低了歧視感,卻不免增加困惑,畢竟我們國語所講的「認知」多半是指某種觀點或看法,和外文翻譯「cognitive」的「認知」不太一樣,若要全面更名,也非得動用國家級的政策力量才行。
不論是「失智症」或是「認知症」,全民的正確認識與病人的積極就醫,才能造就疾病友善的社會。
(作者為台東聖母醫院神經內科醫師)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