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愛女罹被害妄想 雙親照顧起衝突

2024/06/21 05:30

▲醫師提醒,父母過度保護或干涉已成年子女的生活,不僅關係緊張,也未必對孩子的精神疾病是好事;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陳紹祖

小桂(化名)大學畢業後,自行創立工作室接案。在校期間曾交往1名外籍男友,談了1場遠距戀愛。日前應男友邀請前往參加派對,返家後,就出現一些怪異行為,會自言自語、傻笑,也宣稱有人跟蹤她,躲在屋裡3天沒有吃飯,父母覺得她不對勁,帶她去A醫院就醫後,醫師懷疑是毒品造成的結果,進行尿液採檢後,處方一些藥物,父母又帶她到我的門診追蹤。

女兒報警家暴 父母與警爭執送辦

尿液檢驗的結果,搖頭丸反應雖未達陽性標準,但呈現的數值讓人懷疑是日前曾使用過,非常可疑,可能可以解釋小桂的怪異行為和思想。

安排相關藥物繼續治療3天後,小桂的媽媽非常著急地前來門診,表示女兒藉口要外出走走,父母陪她外出途中,她跑去超商要求店員報警,並躲在儲藏室不出來。警察前來後,父母雖然解釋女兒的狀況,但是警員懷疑父母有妨害自由拘禁、家暴的情況,所以安排小桂接受安置,父母非常生氣,與警員大聲爭執許久後,被依妨害公務送辦。

在父母眼中,寶貝女兒出現情緒不穩定和怪異行為,又懷疑是毒品使用造成的結果,自然想要保護女兒,帶她回家。但警察接受報案時,講究證據,依現場狀況進行處理,照標準流程進行安置,雙方似乎都沒有錯。

從精神醫療的角度來看,小桂雖然有聽幻覺和被害妄想,但眼下也沒有過激的自傷和傷人行為,未達強制住院的標準。所以雖然知道小桂的行為舉止讓父母擔心,毒品可能對頭腦造成永久性傷害,卻也對小桂無可奈何。

看到小桂的父親可能被送法辦,我個人的心裡也很難過,因為警方捍衛公權力合理合法。

醫籲勿過度保護 尊重成年子女意見

精神科醫師最接近患者的生活,臨床上,常看到病人與家屬間的衝突,尤其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和保護,往往很想為罹病的兒女多做一些什麼,包括:是否節育?是否適合談戀愛結婚?怎麼樣遠離毒品?可是這些計畫不見得會被兒女們接受。

透過小桂的例子,呼籲病患的家長要尊重憲法對於人權的保障,尊重成年兒女的意見,才不會讓自己在傷心兒女的病情之餘,還要受到法律的處罰。

(作者為慈濟大學醫學系副教授、花蓮慈濟醫院成癮精神科主任)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