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青少年抗憂鬱 健康紓壓取代自傷
文/陳長聖
「醫生,你看啦!」診間的家長冷不防地把高中女孩的袖子掀開,露出手臂上滿滿抓痕和結痂,「她最近不知怎樣,是考試壓力很大嗎?她一直用指甲抓手,還跟我說想拿刀子劃,我把刀子收起來了。我們沒給她壓力啊,怎麼這樣?」
我讚許了家長收起危險物品的作法,並細細審視孩子手上的疤痕,我問她:「抓到流血了呢,抓的時候會痛嗎?」
女孩說:「不會痛。」
我問她:「身體不會痛,那當時妳的內心會痛嗎?」
女孩的眼眶泛出淚珠,這是跟她的內在世界接觸的時刻,我們開始了解脈絡、評估治療方向。
憂鬱、焦慮、強迫症、精神病等,都可能導致自傷行為。行為是表象,割腕、菸燙和其他形式的自傷,往往反映了內在冰山底下的精神痛苦或紊亂。有學說認為,當身體受割傷時,大腦會分泌「腦內啡」減緩當下的痛苦。在青少年身上,若尚未學會良好的情緒協調技巧,只能看見當下苦痛,忽視長遠身心完整性,就可能使用自傷行為。
自傷的人可能留疤、被污名、也可能產生自我羞愧感。反覆自傷亦可能上癮。自傷並不是健康的壓力因應方式。
藥物若可治療處理 無需排斥
處理自傷,在心理部分,一方面要辨認出行為底下的痛苦議題、認可青少年的情緒和渴望;另一方面更要積極發展他們壓力因應技巧,練習用健康的紓壓行為取代自傷行為。若行為底下,是藥物可以處理的心理疾病,許多抗憂鬱藥、精神安定劑、情緒穩定劑,都對青少年是安全的,無需排斥藥物治療。
調整家人互動 比進診間有效
最重要的,由於兒童青少年的情緒深受家庭其他人影響,如果全家的互動模式都能做出調整改善,會比只有孩子單獨進診間更加事半功倍。
這女孩漸漸說出,自己其實長期感受到家長的高期待,上高中後,很恐懼自己考差、父母會討厭自己,即使父母說不在意成績,孩子還是認為父母口是心非。這個家庭積極的尋求協助,除了在診間追蹤、藥物治療,一家三口也找了專業心理人員進行長期家庭會談。半年過後,家庭氣氛變輕鬆了,女孩已不再自傷,有趣的是,她也更享受校園學習呢!
(作者為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醫師)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