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聚寶盆》帶長輩檢查失智症 病史事件要舉證

2023/02/12 05:30

▲如果懷疑家人失智,應記錄相關病症的事件演進歷程;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羅彥宇

張老師的先生過世多年,兩個女兒早已在北部成家立業,除了過年會回花蓮團聚,張老師多半是獨居狀態,自己買菜、洗衣處理家務。去年體檢發現糖尿病之後,必須經常返診調控血糖。

年假剛結束,張老師打電話指責女兒都沒有回來過年,但女兒明明才剛從花蓮返回台北兩天。起初女兒們不以為意,以為只是缺少家人陪伴所以使性子,但漸漸發現母親經常會把時序弄錯,在一次連假返家,意外發現母親的血糖指數報告不降反升,家中還藏著一堆過期的用藥,而且還是不同家醫院開的,十分混亂。

鄰居王太太也提到,張老師有一回忘了關火就出門,廚房冒出濃煙,還好王太太及時進屋幫忙,沒有釀成火災。女兒這時警覺到母親會不會罹患了失智症,開始計畫要帶母親求診,但是從來沒有經驗,該怎麼跟醫師說?媽媽會不會生氣?需要準備什麼資料嗎?

診斷需要事實 詳實記錄「失智」事件

首先,病史是失智症診斷的最重要條件。醫師會希望知道病人最早讓家人覺得不對勁的症狀是什麼?發生在什麼時候?發生的場景為何?接續又有發生什麼事?簡而言之,就是失智症相關病症的事件演進歷程。明確的事件描述很重要,而不僅僅是女兒覺得媽媽記性很差,或是聽朋友說這就是失智症,甚至某某醫師說這是失智症。因為這些都是他人意見的表述,而不是事實的陳述,失智症診斷需要的是事實,不是意見。

家人不妨靜下心來,在白紙上畫出時間軸,將過往發生疑似失智病症的事件一一列出,尤其是自我生活照顧功能的影響,舉凡領錢、開車、買菜、看報、洗衣、煮飯、洗澡、如廁、睡眠等。如果家人長期不在身邊,必要的時候請案例中的王太太一同前往,提供第一手訊息也很有診斷價值。

▲羅彥宇醫師提醒,帶長輩看失智症若能提供具體事實記錄及相關資料,有助醫師診治;圖為情境照,圖中患者與本文無關。
(照片提供/羅彥宇)

提供病歷摘要 使用藥物明細或記錄

再者,很多老年人都患有好幾種慢性病,所以會同時服用很多種藥物,甚至看不同醫院的不同科醫師。為了要釐清當前的失智症狀究竟是其他內科疾病導致,或是藥物造成的副作用,或是腦神經退化的結果,這些檢查或藥物的資訊非常重要。

家人可以向目前就診的醫院索取病患的病歷摘要,或者至少將使用藥物明細準備好,特別記得醫師不會知道紅紅圓圓大大的那顆藥是什麼,所以務必將英文藥名記錄或拍照下來。當然,如果病患曾經有掃描過腦部,將這些資料掃成光碟也是必要。

最後,對待病人一定要先理解失智症認知障礙的現況,心平氣和以對,而不是在旁催促、提醒、糾正,甚至責罵。我們要瞭解到,特別是進入失智症初期的患者,不僅難以接受失智症這樣的病名冠在自身,神經退化本身也經常會伴隨強烈的焦慮情緒。我照顧的許多病患,初診時家屬會先進來簡述病況,或將準備好的紙條遞給我先過目,避免讓病患當面難堪,我想也是個不錯的做法。

偶有家屬帶病患一進門,就要求說要做腦部檢查看看是不是失智症,尤有甚者,家屬託隔壁鄰居的小孩帶阿嬤來,只知道說好像要檢查是不是失智症,其它一問三不知。事實上,診斷的真正關鍵是家屬提供的病史,詳實的事件記錄,永遠比毫無頭緒地去做一張腦部核磁共振要更有價值!

沒有病史,就沒有診斷。準備好病症發生的事件紀錄、過去就醫用藥紀錄或腦部掃描光碟、最後是保持對失智症病患焦慮的敏感度,再一同陪伴來門診就醫,相信一定能幫忙診治的醫師快速進入狀況,也讓診斷的品質更好。

(作者為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部主任)

健康小叮嚀

◎帶長輩去看失智症門診的準備事項:

●疑似失智症病症的事件歷史記錄。

●慢性病的病歷摘要以及用藥明細,務必將藥物英文名稱紀錄或拍照。

●如果過去有腦部掃描,預先掃成光碟。

●發揮同理心並且保護病患尊嚴,必要時先與診治醫師簡述病史,避免讓病患當面難堪。(文/羅彥宇)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