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聚寶盆》7旬嬤換膝1年莫名腫脹 竟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文/王大翊
70歲王阿嬤做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恢復良好,還可以跟隨廟宇遶境。不料一年後膝關節突然腫起來,無法行走,積水抽出來都是化膿,且身上有大大小小的瘀青,抽血發現白血球異常高、血小板異常低,有貧血現象,發現是化膿性關節炎,至內科檢查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醫師提醒,若關節置換術後出現不明原因腳腫脹,應儘速赴醫檢查。
日本著名電影《哥吉拉》導演大森一樹日前因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逝,此病是成年人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為正常造血細胞受到血癌細胞壓制所致,當白血球升高時,患者會出現發燒感染現象,當血小板不足時,會出現瘀青、牙齦出血等症狀,當紅血球缺乏時,會感到倦怠無力、臉色蒼白。因此,王阿嬤術後一年出現膝關節不適,並非手術不成功,而是其他內科疾病導致免疫力低下,併發嚴重感染所致。
因內科疾病導致免疫力低下 併發嚴重感染
決定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結果的好壞,與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造成嚴重感染,有相當大的關聯性。由於人工關節對於人體屬於外來異物,並不具備人體免疫系統功能,因此一旦人體遭細菌入侵,細菌會附著在人工關節上,造成關節深部化膿、潰爛,甚至使人工關節鬆動,影響人工關節術後的品質。
術後延遲感染 通常是血液或局部細菌傳播
人工關節感染可分為早期發生的感染,以及延遲發生的感染。早期發生的感染通常在術後3個月內發生,可能是因術中污染或傷口癒合過程異常,使細菌進入關節深處,雖然人工關節術後3-6個月內,傷口周圍出現紅、腫、熱是正常現象,但若傷口出現嚴重疼痛、持續滲液、癒合不良、紅腫,合併發燒等症狀,就可能是人工關節感染所致。
延遲發生的感染通常是血液或局部細菌傳播,雖然術後感染的發生率會隨著時間下降,但也有約1/3的患者在術後一年以上才發生感染。
延遲發生的感染症狀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人工關節術後持續疼痛,另一種情況為術後恢復良好,一年後卻出現持續性疼痛,甚至無法行走。當排除肌腱、韌帶發炎、人工關節鬆動等原因後,就要進一步檢查是否為內科疾病造成人工關節感染。
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成功,攸關患者是否擁有健全的免疫力,一旦發現感染情形,務必立即赴醫檢查,並配合治療,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作者為西園醫院骨科關節中心主任)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