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網路遊戲是精神鴉片? 認識遊戲障礙症

2021/09/25 05:30

▲過度投入網路遊戲中,小心影響家庭等人際關係;圖為情境照。(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陳紹祖

最近有兩則新聞,讓遊戲成癮的議題被熱議。第一則是中國官方媒體稱網路遊戲為「精神鴉片」,未來可能限制18歲以下青少年每週玩遊戲時間最多3小時,並且只能在週末和年節假日進行;第二則是台灣某位醫師為打遊戲充值上百萬,並與其他玩家發生衝突。

台大研究 盛行率約1.2%

在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版 (ICD-11) 中,將遊戲障礙症(gaming disorder)定義為一種行為模式,特徵是對「玩遊戲」的控制能力受損,將玩遊戲視為優先於其他興趣和日常活動,過度投入,以致產生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的顯著損害,仍舊無法停止,持續時間通常超過12個月。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李明濱等人曾在台灣針對2,147名受訪者進行電話訪問,結果顯示,網路遊戲障礙症盛行率約為1.2%。

遊戲障礙相關症狀還包括:為遊戲捨棄原本的興趣和嗜好,無法進行遊戲時會出現易怒、焦慮或悲傷等情緒(戒斷症狀),花在玩遊戲的時間越來越長(耐受性),想要減少遊戲時間卻徒勞無功,以玩遊戲來紓解負面情緒(無助、內疚或絕望),欺騙他人自己在網路遊戲上投入的金錢與時間。

藥物+認知行為療法 雙管齊下

除了戒斷症狀和耐受性外,科學研究證據也顯示,遊戲障礙症的致病機轉類似於物質成癮。玩電動遊戲與大腦多巴胺釋放有關,遊戲障礙症患者的多巴胺轉運蛋白和多巴胺受體佔有率較低,表明遊戲成癮者大腦獎勵系統的敏感性較低,可能因此需要藉由長時間投入遊戲,得到足夠的刺激。

遊戲障礙症是複雜的疾病,目前藥物治療包括抗憂鬱劑和中樞神經興奮劑。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是認知行為療法(CBT),透過治療達到以下目的:1.改變引發和維持過度遊戲的錯誤認知;2.培養有效應對策略,減少不玩遊戲時的憂鬱和退縮;3.培養新社交技能和習慣,包括體育活動,以代替遊戲活動。

無論是玩遊戲或者利用網路資源來打發時間,如果佔用時間過長,耗費金錢過多,讓自己的學業、工作和人際關係受到影響,可能是精神疾病的徵兆,值得特別留意,不妨前往身心科或精神科找專業醫師討論,以免虛度光陰。

(作者為花蓮慈濟醫院成癮精神科主任、慈濟大學助理教授)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