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醫學研究》台大微創皮膚切片 可檢測神經病變

2016/07/21 06:00

▲研究團隊成員親身嘗試微創皮膚切片,手上仍依稀可見微小疤痕。(記者吳柏緯攝)

記者吳柏緯/台北報導

▲謝松蒼醫師的團隊建立微創皮膚切片技術,僅需切出3個0.3公分的傷口,就可以檢測神經分布的狀況。 (記者吳柏緯攝)

未來檢測神經病變,或許只需在身上切開3個0.3公分大小的傷口,約15分鐘,再搭配後續的基因檢測,就能了解病患神經病變的情況;研究團隊表示,除了糖尿病或藥物引起的神經病變外,罕見疾病「類澱粉神經病變」也能透過這項技術,在發病前就檢測出來。

這項研究是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率領的研究團隊,建立的「微創皮膚切片技術」。

謝松蒼形容,「神經」就像自來水公司的管線,當颱風來臨時,住在水管末端的用戶會最先出現無水可用的問題。「神經」也是相同的情形,神經病變也多半從末梢神經開始。過去為了理解神經發生病變的情形,需耗費較大的成本與時間,手術對於病友而言也是一種折磨。

目前的新技術,只要15分鐘就能擷取皮膚切片進行研究,並透過基因檢測,分析病患的神經退化與病變情況,以提供醫師的診斷參考;這項技術目前也運用在診斷罕見疾病「類澱粉神經病變」。

謝松蒼指出,「類澱粉神經病變」發病初期除慢性腹瀉外,並沒有明確的徵兆,因此許多人會被診斷為腸躁症或其他腸胃疾病。當病友發現自律神經失調、行走困難時,往往都已經是非常嚴重的情形。

透過微創皮膚切片,研究團隊發現,「類澱粉神經病變」的病友,皮膚汗腺周圍的神經明顯較正常人少,而且根據臨床觀察,神經密度越低,發病的速度越快。

「類澱粉神經病變」可以透過微創皮膚切片做先期診斷,然而這個疾病依目前的醫療技術卻無法治癒。謝松蒼表示,這項技術雖然無法讓病人獲得一個健康的身體,但卻有助於醫師理解病人的神經分布與情況,甚至推算出神經退化的速度,以此制定醫療計畫,延緩病人的病情惡化。

不過,目前微創皮膚切片仍在臨床試驗階段,尚未在醫療院所運用。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