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土城2姊妹命案 心理師:家暴6警訊 若發生要警戒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新北市土城一名謝男因家暴遭保護令懲戒,然他竟砍殺妻子與小姨子致死。心理師張榮斌說明,若伴侶出現自憐與責他傾向、強烈控制慾、遷怒甚至於合理化暴力行為,便需要高度警覺,並且評估是否要繼續維持這段關係。最後他提出重點:「當一個人用暴力『解決』關係問題時,他已是罪犯而非家人。」
張榮斌在粉專「張榮斌心理師的運動處方箋」表示,若伴侶出現以下特徵,需高度警覺並重新評估關係,尤其當多項疊加時,風險劇增:
1. 長期自憐與責他傾向:將人生失敗歸咎他人(如抱怨前雇主不公、親友虧欠自己),對自身問題避而不談。
2. 強烈控制欲與嫉妒幻想:檢查手機行蹤、干涉社交、無證據指控出軌,甚至以「保護」之名隔離受害者親友。此行為反映深層不安,易在關係破裂時升級為報復性暴力。
3. 情緒轉移與遷怒模式:對外溫和恭順,卻對親密伴侶或弱者(如寵物、子女)爆發怒火。
4. 暴力合理化與工具化:宣稱「動手是被逼的」、「她先激怒我」,或推崇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手段」;曾虐待動物、破壞物品者風險更高,這可能是「演練暴力」的前兆。
5. 表裡不一的雙面人格:對外營造「好爸爸」、「愛妻人設」(如謝男社群曬恩愛照),對內言語貶低、情感勒索。此類人擅長操弄外界觀感,使受害者求助時難以取信於人。
6. 保護令無效化行為:無視禁制令騷擾、跟蹤、威脅,甚至因「被制裁」而強化報復動機。
若對方曾對你勒頸、監禁、傷害性器官,或威脅同歸於盡,屬極端危險信號,需立即撤離。若你或周遭人正處類似關係,立即行動:
1. 撥打113保護專線,或私訊「家暴防治網」尋求安全撤離策略。
2. 對持續騷擾者,堅持刑事控告(強制罪、恐嚇罪),非僅聲請保護令。
3. 破除「家醜不外揚」迷思——隱忍不會換得改變,唯有系統性反制才能終結暴力循環。
最後張榮斌請大家記住:「當一個人用暴力『解決』關係問題時,他已是罪犯而非家人。」
☆民眾如遇同居關係暴力情形,可撥打113保護專線,或向各地方政府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求助。☆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