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健康網》失智症新藥今開打 誰能打QA一次搞懂

2025/06/23 13:48

根據衛福部失智症衛教及資源手冊指出,80歲以上的老人,每5人即有1位失智;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根據衛福部失智症衛教及資源手冊指出,80歲以上的老人,每5人即有1位失智;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相關新聞請見

阿茲海默症治療邁進 亞東醫完成全台首例「欣智樂」施打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所發布2015年全球失智症報告,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到了2050年人數將超過1億人。失智症不只帶給家庭沈重的壓力,也是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衛福部已經核准2款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新藥,2款新藥6月陸續抵台,新藥一抵台即投入臨床使用,在6月23日施打全台第一針。

台灣約有35萬名失智症患者,其中阿茲海默症佔6至7成,約20萬人。根據衛福部失智症衛教及資源手冊指出,台灣失智症盛行率及人口數,65歲以上老人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未來45年中台灣失智人口數,以平均每天增加36人的速度在成長。

《自由健康網》整理包含哪些新藥、適用症狀及如何施打等,相關資訊一次掌握。

Q1:目前衛福部核可的失智症新藥有哪些?

A:美國與日本合作研發的「樂意保(LEQEMBI)」與美國禮來藥廠研發的「欣智樂(KISUNLA)」,兩款針劑都在今年取得食藥署許可證。

●「樂意保」每2週注射1次,之後可延長為每月施打,研究顯示可延緩病程約26%。

●「欣智樂」每月施打1次,平均可延緩病情約35%。

兩款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新藥,可清除腦中致病的類澱粉蛋白,讓延緩病程成為可能,突破過去只能緩解症狀的瓶頸。兩款藥物皆須在醫院施打,無法自行使用。

Q2:誰適用新藥?

A:亞東紀念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指出,新藥僅限用於因類澱粉蛋白所致的輕度認知障礙(MCI)與初期阿茲海默症,且須有腦中類澱粉蛋白沉積的影像證據,才符合使用條件。

為篩選出適用患者,需進行正子斷層攝影(PET)或腦脊髓液檢查,再加上基因篩檢等評估,整套篩檢流程對病患是項挑戰。

不適用的病人:

●一旦病程進入中度以上,或為血管型、路易氏體型等其他類型失智症,則無法使用。

●曾中風、腦部微出血,或同時帶有兩個APOEε4等位基因的患者,因副作用風險較高,也不建議施打。

Q3:失智新藥有副作用嗎?

A:此2款新藥均有腦出血與腦水腫風險,根據臨床資料,約3%的患者可能出現點狀出血,0.7%出現神經反應變慢。

Q4:失智新藥的費用?

A:1年療程費用上看百萬元,加上前期影像、基因等檢查費用,全是自費,對多數家庭而言是項極大負擔。

目前食藥署核准2款新藥的其中1款,已對健保署提出健保給付申請,現已啟動醫療科技評估,等報告出爐後,還必須進行包括專家討論、共擬會等,程序上通常需要半年左右,預計年底有機會進入討論。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