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大腸癌多國病例上升 醫談預防:避後天因素
相關新聞請見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最近新聞報導,年僅40多歲的台灣知名YouTuber罹患大腸癌的消息,讓大腸癌這議題再度浮現檯面,而許多民眾也深怕自己有相關風險;同時世界多國都有大腸癌患者增加的問題。肝膽腸胃科醫師張靖說明,大腸癌通常是由瘜肉長大惡化而來,而瘜肉生成有先天與後天因素。
張靖在粉專「張靖醫師 胃腸肝膽。靖心靖力 守護健康」表示,絕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從小顆的瘜肉慢慢長大惡化而來。明眼人看到這裡就已知道,其實防止小瘜肉的生成,以及提早發現小瘜肉並將它切除,這才是預防大腸癌的關鍵之道。
張靖表示,瘜肉的生成有先天和後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還是與家族史相關,後天因素就是我們能掌握的,因此均衡飲食、規律生活、養成運動好習慣就是我們平時可以好好努力的部分。
張靖提醒,大腸鏡是能夠提早發現小瘜肉並將它切除的好武器。因此建議大腸腺瘤的高風險族群,像是有家族史、抽菸喝酒、體重過重、肉食主義、長期外食、一定年紀的民眾等等,可安排大腸鏡檢查,若發現腺瘤的當下,我們就可將它切除,大幅降低未來癌化的風險。
最後張靖補充,全世界許多國家包含台灣都面臨大腸癌年輕化的問題。背後的確切原因尚未被證實,但推測和西化飲食、腸道菌叢改變、肥胖率上升等因素相關。
國健署說明,大腸癌是可預防的癌症之一,許多民眾誤以為腸胃道沒有不適,也沒有血便等症狀,就不用做大腸癌篩檢,然而早期大腸癌無明顯症狀,容易被忽視,但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並及早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
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分析資料顯示,大腸癌第0至1期的個案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第2期個案5年存活率尚達8成以上,但等到第4期才被發現則5年存活率不到2成。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50-74歲2年內未接受大腸癌篩檢的民眾儘早接受篩檢,並應定期接受篩檢,才能在尚未出現臨床病兆前,及早阻斷癌症的發生。
大腸癌的預防,除了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外,也需定期接受篩檢,而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這項檢查非常簡單,不具侵入性,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只需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在家使用採便棒刮取檢體,送回醫療機構,等待篩檢結果。
北市衛生局建議符合公費篩檢條件者:45歲至74歲民眾及40歲至44歲且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曾患有大腸癌民眾,可在每2年1次,進行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服務。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