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別被「老」困住 醫:「自覺年輕」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較低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儘管年老帶來了人生經驗與智慧,但自古以來,無論東、西方的文化,都常把年老與衰弱、孤寂、失能、失智等疾病劃上等號,令人害怕變老。國內失智症權威、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劉秀枝指出,愈怕變老,愈會被年老困住,提醒民眾應正面看待「老年」。
同時也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兼任教授劉秀枝在其最新著作《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寶瓶文化出版)一書中提到,2015年《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刊登了一篇關於英國長期老化的研究,研究對象為6489名、平均年齡66歲的社區居民,當問到:「你覺得你幾歲?」有70%的人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至少年輕3歲;25%的人自認為與實際年齡接近(多或少個一、兩歲);只有5%的人,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老了不只一歲。
英國研究:「自覺年老組」健康狀況較差
追蹤8年後,研究人員把年齡、性別、認知功能、憂鬱症、身體狀況等因素,也納入統計分析,發現與「自覺年輕者」相比,「自覺年老」這組的死亡率高41%,而且以心血管疾病最為顯著。
「自覺年輕組」較具韌性與自信
劉秀枝指出,可見,「自覺年輕」不僅令人感覺良好,甚至可預測其將來死亡率的降低,這可能是他們具有韌性與自信,正面看待老年,並且常與同樣自覺年輕的人相處的關係吧。
劉秀枝在書中也提到歐美各國有許多大型研究計畫,分別對數百人至數千人,追蹤2-38年,探討「關於老年的正面或負面看法,對健康有什麼影響」。結果近20年來,這些研究陸續發表了結果:持負面看法的人,死亡率較高,住院次數較多;而持正面看法的人,死亡率較低,走路速度較快、手的握力較強、認知功能較佳,並且比較能從衛教課程受益,而改善健康。
以發表於2009年《心理科學》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美國「巴爾的摩長期老化研究」為例,這項研究,從1968年至2007年,追蹤了386位、年齡18-49歲(平均37歲)的健康者。並且在一開始時,以問卷評估參加者對老年的看法,如「老人是無助的」、「老年人心不在焉」等共16項,分數高於平均值的表示負面看法,低於平均值的為正面看法。
負面思考可能帶來「慢性壓力」
結果發現,在38年的追蹤期間,對老年持「負面」看法的人,出現第一次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風)的比例較高。例如在第30年時,持負面看法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25%,而正面看法者只有13%。
研究者推論,對老年持負面看法是一種「慢性壓力」,因而間接導致了心血管疾病發生。
「老年」是祝福 應享受其中
劉秀枝提醒,能活到老,是一種福報,因為不是人人都有機會長壽。變老,雖然會容顏改變、體力衰退、慢性病上身、親友漸凋零,以及收入減少等,但同時也累積了人生經驗、智慧逐漸圓熟,而且可以放慢腳步,學習新東西或展開第二人生。
她說,老年,其實是個持續成長的過程。人生如四季,走過春耕、夏耘、秋收,來到冬藏的季節,只要年輕時努力耕耘,老來就有好收藏。不求完全無病、無痛,但是,有病時,積極治療;無病時,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發揮最佳身心功能,享受活躍生活。
你怎麼看待老年 它就怎麼回應你
所以年輕時正面看待老年,就會不由自主地往積極、成長、健康的活躍老年路上走;反之亦然。可見你怎麼看待老年,將來老年就會怎麼回應你。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