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抽菸卻得肺癌 可能是ALK基因突變
記者吳欣恬/台北報導
有些人沒有吸菸卻罹患肺癌,尤其是「非小細胞肺癌」中,有一種是因「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基因突變」引發,這種肺癌患者中,8成以上都沒有吸菸習慣。
台北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說,ALK雖只佔全部肺癌患者約5%,但是由於不易發現,有高達7成病友發現時已是晚期。由於肺癌細胞可透過淋巴系統擴散到全身,因此20%到25%的患者有腦部轉移,但是「ALK陽性晚期」經過第一線化學治療的患者,卻有50%發生腦轉移的較高機率。
癌細胞轉移至腦部可能造成患者步伐不穩、意識錯亂、視覺障礙、語言失調等情形。
肺癌可以分為「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兩種。「非小細胞肺癌」約佔所有肺癌病人數的85%以上,主要由「腺癌」、「鱗狀細胞癌」和「大細胞癌」所組成。
蔡俊明建議,沒有吸菸習慣的肺癌患者在得知罹癌後,可先安排基因檢測,找出致病基因,再善用標靶藥物治療。
目前針對ALK有新的標靶藥物,相較傳統標靶或化療藥物,可以穿透大腦的血腦屏障,對於腦轉移的控制有更好的效果。
但是蔡俊明強調,雖然標靶藥物比傳統化療副作用低,更能有效阻斷癌細胞生長,但是腫瘤生長往往非單一成因;部分ALK陽性患者化學治療同樣具良好效果,可配合標靶合併化療治療,達到相輔相成的治療效果。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