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關節 提早退休
文/于振東
要活就要動,關節關係著我們行動自由,因此發現疼痛應及早就醫,以免影響日常生活。
疼痛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最常見的症狀,在發病早期,關節活動後出現痠痛、腫脹等不適,休息可以減輕或完全消失。但隨著病情日趨嚴重,疼痛逐漸加重,厲害時,甚至會在睡眠中痛醒。
其次症狀是關節僵硬,與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退化性膝關節炎晨間僵硬的時間較短,一般持續五至十五分鐘,不超過卅分鐘。
當前述症狀加重,影響日常生活時,即產生功能障礙。
當年齡偏大的患者出現關節疼痛,X光檢查發現有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骨囊腫及贅骨形成;在排除其他關節疾病以後,可考慮為退化性關節炎。
但必須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痛風性關節炎和感染性關節炎鑑別診斷。
治療以保守療法為主,包括控制體重、使用輔具、口服藥物、關節注射與外敷藥物等。
關節炎患者應盡量避免蹲、跪、跑、跳等動作。必要時,可使用枴杖或矯正鞋,以減輕膝關節的負擔。肥胖的人應減肥,減少關節壓力,多做抬腿運動,利用游泳或騎自行車來強化腿部肌力。其他還包括熱療、電療、水療等。
口服藥物方面,以止痛消炎藥為主,止痛藥(如普拿疼)或傳統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常用於關節炎患者,但此類藥物的腸胃副作用大,往往使患者因顧忌其副作用而不敢使用。
新型的非類固醇類止痛消炎藥,只抑制第二型還氧酵素(COX-2),進而減少腸胃道併發症,並同時達到減輕關節疼痛及控制發炎的目的,但長期使用此類藥物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因此應避免長期使用。
另一類口服藥物為葡萄糖胺(glucosamines)製劑,是關節內軟骨細胞合成醣蛋白(軟骨成份)所必須的原料,可刺激軟骨細胞增生,恢復退化及修補損傷軟骨細胞的功能,同時具有緩和的抗發炎作用,一般臨床研究建議劑量為每天攝取一千五百mg。
雖然葡萄糖胺在甲殼類動物(蝦子、螃蟹)的殼上都能找到,但是甲殼素不容易為人體所吸收,故多吃蝦、蟹的外殼,並不能補充葡萄糖胺,反而可能造成腸胃道病變,所以一般還是要補充經過萃取合成的葡萄糖胺。
由於需要補充葡萄糖胺者都是年紀稍長,同時要面對心血管疾病威脅的危險群,因此,購買時,應盡量選購不含鈉鹽的葡萄糖胺產品,藉以減少心血管與腎臟的負荷。
此外,關節內注射玻尿酸是一種方法,玻尿酸本身即為關節軟骨組織的一部分,也是關節液的成分,可潤滑關節、刺激軟骨細胞增生、保護關節軟骨及降低發炎反應。當保守療法無法改善患者症狀,或產生腸胃道不適、消化道出血等副作用時,就必須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臨床上,常用的手術包括關節鏡手術、矯骨術、人工關節置換術。
(本文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