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鬆隨意肌 肌筋膜症候群不上身
圖.文/吳瑞濱
示範/陳怡伶
「肌筋膜症候群」不是一種特定疾病的名稱,是人體肌肉因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所出現症狀的總稱。
臨床特徵包括局部的肌肉疼痛,疼痛的肌肉裡頭有繃緊肌束與激痛點,按壓激痛點時,會引發肌肉特定的轉移痛,同時肌肉與關節的活動度會因疼痛而受限。
人體肌肉可分為隨意肌、平滑肌和心肌3種,其中會讓人出現疲勞和痠痛感覺的是隨意肌。隨意肌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會妨礙血液流暢,無法有效將體內代謝作用產生的廢物(如乳酸)帶走,積存在該處就會引起痠痛感。
日常生活中,走路、彎腰、坐立、抬頭、舉手等動作,都得靠兩群隨意肌一收一放的拮抗作用達成。以上臂肌肉為例,當要抬起前手臂時,肱二頭肌必須向心等張收縮,但上臂的肱三頭肌則需要放鬆,藉隨意肌的一收一放,完成抬起手臂的動作。
人體若長時間維持某一姿勢,一定有一群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時間久了就會出現痠痛感覺的肌肉疲勞症狀,這就是導致肌筋膜症候群的原因。
肌筋膜症候群也是現代社會3C產品高度普及以後的常見毛病,罹患的人數有愈來愈多的趨勢。不分年齡,只要有長期使用3C產品的都有可能罹患;時常維持在一個姿勢的工作者,以及新手媽媽易出現此症。
◎防範之道:
●保持良好的姿勢,避免同一姿勢維持超過30分鐘。
●學習正確的姿勢
坐姿:椅子的高度應能讓腳平放地板,膝蓋彎曲90度,背部緊貼椅背,且抬頭挺胸。
立姿:收縮腹肌,身體由上而下呈一直線,骨盆平衡正中,切忌彎腰弓背、突肚翹股。
開車:上身挺直,膝稍微彎曲、手臂伸直恰好碰到方向盤的距離。每半小時或一小時就應微調一下姿勢。
搬物:身體應先靠近重物,再蹲下用兩腿的力量站起,不要單靠腰力支撐。
◎治療
以放鬆肌肉、解除疼痛為原則,包括「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導技術(PNF)伸展運動」、熱療、電刺激、徒手治療及振動治療等物理治療;肌內效貼布也有減輕及舒緩疼痛的效果。
◎伸展左上斜方肌(圖1)
●動作一:右手將頭往右側帶,使緊繃左上斜方肌伸展到稍微緊的位置。
●動作二:右手用力、頭往左側用力;維持在同一姿勢約6秒鐘。
●動作三:右手再用力將頭往右側帶,使左上斜方肌伸展到更長的位置約30秒。
●換手及換另一側,以伸展另一側肌肉。
◎肌內效貼布(上斜方肌)
●貼布測量肩關節至頸椎的長度,並裁剪成Y字型(圖2)。
●將Y字型貼布的一端固定在肩關節肩峰位置、頭偏向另一側、拉長肌肉;將Y字型貼布的上面那條沿著肩部肌肉貼至髮線(枕骨)(圖3)。
●另一條沿肩胛脊貼至胸椎,完成(圖4)。
治療期間,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注意姿勢,同一姿勢勿維持超過30分鐘,不舒服時,也可自己做熱敷。
肌筋膜症候群屬慢性疼痛疾病,病人需有耐心來治療及恆心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
(作者和示範均為高雄市新高醫院物理治療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