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川崎症患者 慎防冠心病

2013/10/11 06:00

文/孫德金

林小弟得到川崎症,原本有小型冠狀動脈瘤, 後來消失,目前沒有服藥。媽媽跑來問我:「 以後會不會有什麼問題?」

日本醫師Tomisaku Kawasaki(川崎富作)在1961年發現川崎症後,起初認為只是一個良性、自限性的疾病,不會有什麼危險。但後來陸續有學者發現這些小孩有冠狀動脈及心臟的問題,甚至死亡,情況似乎沒有那麼單純。

川崎症合併冠狀動脈瘤當然是需要長期追蹤與服藥,但是對於沒有冠狀動脈瘤或動脈瘤已經消失的小孩,一般人認為預後良好,但真的是如此嗎?這還需要大規模長期的追蹤與研究。

超音波檢查只能看到動脈瘤消失,但沒辦法得知血管內膜是否已經有病變,或冠狀動脈血流的問題。從1961年至今,這些小孩已邁入中年,在日本的一些追蹤報告中還是有因心臟血管病變而死亡的案例,他們不見得當初合併有冠狀動脈瘤。

或許有人會說這些人是因為年紀大、膽固醇過高、血管粥狀硬化而造成冠狀動脈阻塞。不過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因為這些人多半較年輕、沒有「三高」病史(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血管攝影檢查顯示也和動脈粥狀硬化的冠狀動脈病變不一樣(動脈粥狀硬化的冠狀動脈阻塞是全面的;而川崎症造成冠狀動脈阻塞是局部的)。

美國心臟協會將川崎症後遺症危險程度分為五級,建議第一級(完全沒有冠狀動脈病變)與第二級(有冠狀動脈病變但已消失),每隔3-5年要追蹤一次。

日本循環學會也建議第一級和第二級的病人,3-4年要追蹤一次。所謂追蹤就是視狀況做非侵入性的檢查如運動測試、核醫攝影、運動心電圖、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核磁共振血管攝影、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

川崎症是導致已開發國家兒童罹患後天性心臟病的第一位,身為醫者,面對沒有三高的成年人,若有冠狀動脈鈣化,就要想到是否小時候得過川崎症;川崎症若沒治療,有高達25%會產生冠狀動脈病變,這些人其實也是潛在的心臟血管疾病高危險群。

(作者為桃園孫德金診所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