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榮陽團隊發現iPSC 提升藥試成功率

2013/10/01 06:00

榮陽團隊找到安全性高、甚至具有修復能力的Parp1基因取代c-myc等致癌基因,讓「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安全性大為提高;圖中為北榮教研部主治醫師邱士華。(記者魏怡嘉攝)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幹細胞安全性重大突破!以發現「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日本山中伸彌,其在取自皮膚的成體細胞中置入c-myc等基因,讓成體細胞發展成為具有可分化多種器官組織的iPSC,但由於c-myc基因可能引發癌化,安全性引起各方疑慮,榮陽團隊經過2年努力,自2萬個蛋白質中,找到安全性高、具有修復能力的Parp1基因取代,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甚至獲得山中伸彌來函高度肯定。

北榮教研部主治醫師邱士華表示,iPSC是幹細胞研究的重大發現,只要拿皮膚、牙髓的成體細胞,置入數個重要基因,即可發展成iPSC,就像是類胚胎細胞,可分化成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心肌細胞及內臟器官等細胞,等同可用自己的皮膚或是血液,反向取得自己生命起源的胚胎細胞,進而對自體做治療且無排斥問題。

邱士華指出,有了iPSC,大家最希望用於細胞治療,自體細胞出現了問題或罹病,即可對自己做治療,在這部分,日本發展較快,可望自明年8月,對黃斑部病變病患進行細胞治療。

國內則受限法令,初步會先發展成疾病治療的藥物篩檢平台,邱士華表示,過去一些新藥試驗,多需先經人體臨床試驗,要花費相當多時間,有了iPSC,可在人體臨床試驗前,先做一次前期試驗,大大降低新藥試驗的失敗率,而當病患面臨多種不同治療藥物時,亦可以用這方法,試驗出對病患治療效果最好的治療藥物。邱士華說,iPSC在北榮的技術已很成熟,也準備好,初步將與國科會合作,針對特殊疾病設立iPSC藥物篩檢平台。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