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治療小兒疝氣 傳統手術較腹腔鏡優

2013/09/29 06:00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腹腔鏡手術傷口小、恢復快,一直為外科手術發展主流,但對於兒童疝氣來說,卻是傳統手術優於腹腔鏡手術!

小兒外科醫師表示,傳統疝氣手術只有一個1到1.5公分傷口,但腹腔鏡手術則要在肚子上打2到3個0.5公分不等的小洞,尤其腹腔鏡手術還需要在腹腔內充氣,會增加胸腔心、肺的壓力,徒增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

需注意的是,兒童疝氣一定要立即處理,不需等到6個月大以後,否則易造成腸子壞死,一旦發生小兒疝氣需送急診,切掉壞死的腸子,後果更嚴重。

台灣小兒外科醫學昨日舉行年會,由於外界對於小兒疝氣手術存有似是而非的看法,會中特別針對兒童疝氣及手術進行演講。

成功大學小兒外科主治醫師陳肇真表示,腹股溝疝氣是小兒外科常見的疾病,主要因為在胚胎發育期間,腹腔與男性陰囊或女性大陰唇間有相通的內環管道。出生後,這個內環應會封閉,若未封閉,體內臟器掉進去,變形成疝氣,最常見就是腸子掉進去,俗稱「脫腸」,其發生率在台灣為3%到7%之間,好發年齡為2歲以前,男性多於女性。

陳肇真指出,傳統手術開疝氣,只要15分鐘左右;腹腔鏡使用套管針,包括準備時間在內,平均約需1小時以上。

傳統手術在腹腔外進行,維持了腹膜的完整性,反觀腹腔鏡在腹腔內進行,傷害較大,常需住院。雖然腹腔鏡標榜可由一個傷口進行兩側的手術,但對側繼發疝氣的比率僅有5%,因此並無正當性。

年紀愈小愈容易卡腸 應及早開刀

台灣小兒外科學會秘書長劉君恕表示,愈小年紀發生疝氣,腸子卡住的比率愈高,3個月以下的嬰兒,發生「卡腸」的比率超過30%,因此一旦發現疝氣,應及早接受手術治療。

有醫師主張「為避免手術麻醉對嬰兒造成呼吸抑制,建議最好6個月大以後再開,之前只要觀察就好」,但劉君恕指出,這樣的說法是很危險的。一般嬰兒術後只要留院一天觀察是否發生呼吸抑制即可,不宜因噎廢食。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