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痠痛當痛風 其實是僵直性脊椎炎
文/林亮宏
一名20多歲的患者因腳踝腫脹到診所就醫,檢查後發現尿酸過高,他誤以為是痛風發作,使用止痛藥2週仍未改善,最後痛到無法走路,最後經轉診到風濕免疫科才發現是僵直性脊椎炎併發周邊關節炎。
痛風是因身體對尿酸的代謝較差,導致尿酸結晶堆積在體內,通常在發作時使用止痛劑約2到3天可恢復;而僵直性脊椎炎屬慢性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年輕男性,若只使用止痛藥物緩解疼痛,由於病因未消除,仍會反覆發作。
僵直性脊椎炎臨床上多以X光或血液檢查判別,不過建議民眾可利用以下常見的初期症狀自我檢測,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僵直性脊椎炎常見的初期症狀:
●「僵」:晨間脊椎感到僵硬,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起床。
●「痛」:連續3個月以上感覺有腰痠背痛、關節疼痛,運動後感覺較為舒緩;但休息後,反而感覺比較痛。
●「不動」:長久下來,有時會全身僵硬無法動彈,猶如「木頭人」。
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若不及早就醫,病情嚴重者脊椎縫隙間會出現沾黏現象,甚至造成脊椎骨折。
臨床上僵直性脊椎炎多先以免疫調節劑、抗發炎藥物、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等,緩解疼痛症狀。目前治療趨勢為生物製劑,對於病情較嚴重的患者而言,及早使用能有效改善疾病狀況;現今衛生署核准的生物製劑共有3種,每一種的特性各有不同,例如︰代謝的快慢、使用後的安全性、產生抗藥性的可能、注射的頻率等,且健保已給付,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治療選擇。
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早至風濕免疫科就醫。除遵照醫囑配合治療外,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注意飲食及適度運動,及早緩解疼痛、控制病情。
(作者為慈濟綜合醫院台中分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