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常做噩夢 當心精神疾病引起

2013/06/24 06:00

文/陳嬿伊

研究發現,約有一半的成人曾有作噩夢的經驗。簡單地說,「噩夢」就是在夢中感受到讓人驚恐不安且栩栩如生的場景,並可能會因為過度恐懼而驚醒。例如:像是在夢中一直被追趕到某個高聳的懸崖,感到非常害怕、恐懼,卻又只能由懸崖往下跳。

睡眠週期分為動眼期與非動眼期,非動眼期包含4個階段,先由淺睡期(第一、二階段)到深睡期(第三、四階段),再到動眼期。一般來說,噩夢通常發生在動眼期,發生在動眼期的夢幾乎都能記得內容。若是發生在非動眼期裡的深睡期的夢就記不得了。有人會由淺睡期跳過深睡期,直接進入動眼期,感覺一整夜都在作夢,夢醒後,覺得很累,也沒睡好。

◎噩夢的成因:相關的研究指出,以下3種情形容易產生噩夢的困擾: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舉例像是921大地震後的倖存者、強暴或家暴受害者、目睹親友發生重大事故等。

●焦慮或憂鬱的相關症狀:壓力大,難適應引起的焦慮或沮喪;或是長期的情緒低落與焦慮的問題。

●妄想或是幻覺等精神疾病症狀。

在罹患精神疾病的族群裡,常作噩夢(一週至少一次以上的噩夢)的比率約為22%,相較於一般人常作噩夢的比率為5%,整整多出4倍高的比率。

若由壓力的觀點來看噩夢的形成,最初為影響深遠的個人壓力,再來是對壓力的適應不良,而導致情緒上的問題(像是容易焦慮或情緒低落、注意力難集中),接下來可能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像是工作效率差、人際關係不良等)。這樣的情況容易導致反覆的噩夢,同時噩夢也會加重情緒問題的惡化。

最近的臨床精神醫學期刊對精神疾患族群所作的相關研究指出,單純失眠的病患,自殺的比例較低,失眠又合併作噩夢的病患,自殺的比例較高。並且在憂鬱症的族群裡,觀察到常作噩夢的人比較難有疾病緩解的狀況。

常作噩夢的人應找出原因

綜合上述,噩夢主要是由壓力、情緒問題,或是精神症狀所引起。長期反覆作噩夢不但影響睡眠品質,並且可能影響白天的情緒與日常生活。

建議常作噩夢的人,先找出可能的壓力源,學習釋放並減輕壓力。若是情緒問題引起的,建議尋求身心科的專業協助,處理相關的原因,減少作噩夢的情況,除了改善睡眠品質外,更能提升生活效率。(作者為微煦心靈診所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