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植牙後 注意整修維護
文/鄭光顯
缺牙時非得植牙嗎?傳統假牙落伍了嗎?用人工牙根植體治療缺牙始於八○年代初,之後各國各種不同材質、設計方式的牙根植體,如雨後春筍般地應用於臨床。
遺憾的是,多數廠商所研發的產品,有些只有短暫的動物實驗,有些則引用臨床數據。至今只有少數幾種有最完整、最具科學性且長期性的實證臨床醫學報告。
植牙的成功與否,除了病人本身的條件是否符合適應症,例如牙床骨的質與量、解剖構造的考量、吸菸與否、病人有無磨牙習慣、牙周病及口腔衛生習慣佳否有關外,植牙醫療並非完全沒有風險及後遺症。
植體與牙床骨是否維持長期穩定狀態,除了植體本身的品質外,植牙後期的咬合狀況處理情形,以及植體牙周維護是否合宜,也會影響牙床骨是否持續喪失,導致植體鬆動、斷折、脫落。
最近的文獻報告顯示,植牙的風險,在下頜骨後牙區,因植牙手術傷及下齒槽骨神經,一年後仍有症狀者約有五%至十五%,選擇適當的植體材質、設計也十分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口腔習慣不佳者不論是傳統假牙、植牙皆有不良結果。
有研究顯示,植牙五年後,因生物性後遺症(如植體周圍發炎),及機械性後遺症(如零件鬆脫、斷裂)約有五成左右,傳統假牙則十年後,約一至三成。而植牙需較長的回診、維護、整修。
(本文作者為台北鄭假牙牙醫診所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