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吃保肝藥 當心變肝苦人
文/張展維
常有肝炎患者或工作勞累的「爆肝族」詢問有沒有保肝良藥?他們對所謂的「保肝藥」抱持錯誤的期待,存在「有吃藥總比沒吃藥好」的想法。
爆肝族常陷入吃藥顧肝迷思
肝臟扮演人體化學工廠的功能,能分解藥物與毒素,也就是「解毒」功能。一旦出了問題,可能引起黃疸、疲憊、凝血功能差、腹水及肝性腦病變等反應。因此只要以保肝為訴求的保健食品及藥品,民眾總容易被誇大的宣傳所吸引。其成分大致為:維他命及胺基酸、如水飛薊素等中草藥類的成分、中藥方劑等。
◎常見迷思:
●「爆肝」是因太勞累引起的自主神經失調,導致容易疲倦及輕微肝功能指數升高,不一定是有肝病,重點為多休息。若服用含胺基酸與維他命的「保肝藥」之後,易因其含維生素B群,感覺體力及精神變好,產生「保肝」的錯覺,若繼續熬夜、喝酒,反而會損害肝臟健康。
●有些保肝產品號稱經小型動物短期實驗,可降低GOT及GPT,但不代表可用於保肝。這兩個指數只用來評估是否處於發炎狀態,並非肝病的重要風險指標。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保肝藥,通過長期嚴謹的人體臨床試驗,證明可以恢復肝臟機能,甚至可好轉肝硬化,因此沒有真正的「保肝藥」。
●民眾常誤以為維他命、補品、保健食品、中藥及草本,就不是藥物。其實只要是有藥性的成分,都要經過肝臟解毒,會增加肝臟負擔。中藥也應尋求醫師對症下藥,勿食用來路不明的藥品。
●自行使用號稱可以增強免疫力的補品,想藉此提升自身免疫來對抗體內的病毒,這樣做卻可能加速發炎反應,或引起猛爆性肝炎;已經罹患肝硬化的病人私自服用保肝藥,反而可能加速肝病惡化。
不論是健康的人、帶原者或慢性肝炎病人,隨便服用保肝藥,不但無法改變肝炎的事實,還可能延誤就醫,造成身體的傷害。
肝發炎要先經醫師評估「是否需要用藥」,若不需用藥,肝臟自有修護能力,可從休息著手,避免熬夜、喝酒,少吃醃漬發酵食物與不濫用藥物等傷肝行為。(作者為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組長)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