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大腸癌患者保腸道

2013/03/06 06:00

文/陳忠宏

51歲的張先生因感冒到醫院求診,診間小姐建議他順便作糞便潛血檢查,沒想到一檢查就揪出早期大腸癌,張先生直呼幸運;經以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腫瘤,不需要腸道切除,也不需要化療、放療,往後定期追蹤即可。

適合逾2公分 淋巴未轉移的腫瘤

張先生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反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內視鏡發現他的直腸有一顆2公分的扁平狀瘜肉,經由染色放大內視鏡檢查,該瘜肉侵犯黏膜下層約5mm(公釐),未有淋巴轉移,但有癌化可能性,於是施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將瘜肉完整切除,檢體送病理切片證實是第一期大腸癌。

大腸直腸癌傳統開刀以切除病灶的腸道為治療方向,因為傷口大、出血多,患者疼痛期及住院期會拉長,以2公分的病灶來說,至少要切除4公分的腸道;但早期大腸癌,確定沒有淋巴轉移,以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可以完整切除病灶,患者不必被切掉一段腸道,手術疼痛度相對減少,也縮短了術後復原期。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在日本已經是早期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的標準治療。此手術是在內視鏡的操作下,經由黏膜下層,將早期癌症病灶與其下正常的黏膜下層,逐步慢慢剝離,來達到整體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此手術適合2公分以上未有淋巴轉移的腫瘤,其優點有比較不會殘留癌細胞,及較低的復發率,但也有缺點,執行時間較長(約1小時以上)、約有1成併發症比率,如出血、穿孔等,不過,有經驗的醫師都可以克服。

台灣地區大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近年來直線上升,很多專家都證明:大腸瘜肉為可能轉變為大腸癌的病變,大腸腺癌可能是腺瘤性瘜肉經過10到30年的惡性演變而來,部分可能由黏膜細胞直接惡化發展為大腸癌。因此,如果發現大腸瘜肉,還是及早切除為妙。

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除了定期檢查、養成規律運動、定時排便習慣、攝取充足水份及膳食纖維等,建議多吃堅果、豆類、以及水溶性纖維,有助於軟化帶出藏於腸道死角的糞便,降低腸瘜肉發生率。提醒民眾如有血便、黏液便、腹痛、糞便直徑變細、體重減輕等症狀,要立即就醫查明原因,以免延誤病情。(作者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內視鏡室主任)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