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嬰幼兒凸肚臍 大多不須動刀

2011/11/04 06:00

▲嬰幼兒凸肚臍大多數不必手術治療。(照片提供/陳木榮)

文/陳木榮

著急的新手爸媽,抱著哭鬧許久的2個月女嬰進入診間,醫師詳細的檢查,在腹部觸診時找到了可能的哭鬧原因。

小寶寶的肚臍凸出,就是所謂的「臍疝氣」。一般情況下,臍疝氣造成長久哭鬧的例子並不多,在醫師適當施力推回凸出的肚臍並稍加安撫後,小女嬰安穩進入夢鄉。

臍疝氣好發在黑色人種及低體重兒,但是一般正常嬰兒也可能出現。人體的肚臍周圍是由腹直肌所覆蓋,如果在這個區域的腹直肌較為薄弱或是沒有密合,當咳嗽、哭鬧和用力時,腹腔壓力上升,腹腔內的組織器官,通常是小腸或是腹腔內的網膜,可能在肚臍周圍向外凸出,形成臍疝氣。

凸出的肚臍有時可能如同乒乓球大小,輕輕一壓可以將鼓出的內容物推回腹腔內。此時覆蓋肚臍的皮膚因而變得鬆鬆的,有經驗的醫師可以用手指觸摸出腹壁缺損大小,有些直徑小於1公分,極少部分的孩子大於5公分。

專家學者的研究認為,在腹部肚臍處綑綁施以壓力,並沒有改善臍疝氣的效果。因此,有些爸爸媽媽聽從長輩的意見,用硬幣覆蓋在肚臍上,再用膠布黏貼,看起來似乎可以暫時防止肚臍的凸出,但是實施上對於長久改善臍疝氣是沒有幫助的。

大部分在6個月之前出現的臍疝氣,在1到2歲以前會自己消失。雖然文獻報導有大到5至6公分的臍疝氣在5至6歲自行消失的案例,可是一般大於2公分的臍疝氣大多不容易自行消失,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臨床上,只有少部分的臍疝氣需要考慮手術治療,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手術時,主要看臍疝氣的腹壁缺損是否大於2公分、腹腔內鼓出的內容物會不會卡在腹腔外,造成缺血壞死,以及臨床上有沒有造成嚴重不舒服症狀等。

除了醫師評估外,爸媽如果發現小朋友1到2歲後,凸出的肚臍愈來愈大,或者雖然沒有愈來愈大,可是到了4至5歲仍然肚臍凸出,也要考慮開刀治療了。

(作者為新北市三峽柚子小兒科診所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