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logo

健康網》年輕糖友當心「糖心腎症候群」 跨科整合治療是關鍵

2025/06/28 16:00

楊斯涵提醒,過多的體脂肪,特別是腹部脂肪,會增加胰島素阻抗性,進一步導致血糖升高並促使第二型糖尿病發生;圖為示意圖。(圖擷取自freepik)

楊斯涵提醒,過多的體脂肪,特別是腹部脂肪,會增加胰島素阻抗性,進一步導致血糖升高並促使第二型糖尿病發生;圖為示意圖。(圖擷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年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尤其有家族病史者更是高風險族群。營養師楊斯涵於臉書專頁「楊斯涵營養師的美味生活」分享案例,提醒民眾正視糖尿病的潛在危機,並關注新興醫學概念「糖心腎症候群」(CKM Syndrome)的重要性。

楊斯涵表示,第二型糖尿病具有高度的家族遺傳傾向。根據研究,若父母其中一人罹患糖尿病,子女罹病風險約為30%至40%;若雙親皆為糖尿病患者,子女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更可能高達60%至70%。

她提到曾在診所遇到一名母親,其先生、公公、小姑及兩位兒子皆患有糖尿病,令人憂心的是,兩名兒子僅分別為25歲及19歲,卻因求學與工作繁忙,對糖尿病缺乏足夠認知,也忽略相關併發症的風險。該名母親在訪談中坦言,最讓她擔心的就是孩子們因年輕而掉以輕心,無法及時管理健康。

楊斯涵進一步指出,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及代謝症候群之間關係密切,構成了近年備受關注的「糖心腎症候群」(Cardiovascular - Kidney - Metabolic Syndrome, CKM syndrome)。她提醒,過多的體脂肪,特別是腹部脂肪,會增加胰島素阻抗性,進一步導致血糖升高並促使第二型糖尿病發生,最終更可能影響心臟與腎臟功能,形成長期且不可逆的健康危機。

楊斯涵強調,CKM症候群的治療應採取「跨科別整合」方式進行,多面向介入控管;圖為示意圖。(圖擷取自freepik)

楊斯涵強調,CKM症候群的治療應採取「跨科別整合」方式進行,多面向介入控管;圖為示意圖。(圖擷取自freepik)

儘管糖心腎症候群在初期可能尚未明顯出現臨床症狀,但實際上心臟與腎臟早已處於「過勞加班」的狀態。若未及早介入處理,恐將引發更嚴重的心腎疾病。

為此,楊斯涵強調,CKM症候群的治療應採取「跨科別整合」方式進行,包括飲食調整、規律運動、藥物治療及體重控制等多面向介入,才能有效延緩疾病進程,守護整體健康。

她呼籲社會各界與家庭成員提高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病識感,尤其是年輕族群,應提早培養正確的健康觀念與生活習慣,別讓糖尿病成為生命中難以挽回的負擔。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