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治內耳眩暈 兼顧心脾和肝腎

2010/11/22 06:00

文/蘇聰明

內耳眩暈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眩暈的形成大多與患者的體質有很大關係,一旦睡眠不足、勞累或精神過度緊張,都可能伺機作怪,導致眩暈。

發生的原因至今不明,醫界認為,可能與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導致內耳膜迷路積水,引起前庭功能障礙等有關。

臨床表現為患者常突然頭暈,自覺天旋地轉,或自身旋轉、站立不穩,常要閉目靜臥,同時伴隨有耳鳴、耳聾、噁心、嘔吐、心慌、出汗或突然昏倒等情形。

在中醫來看,該病主要發病機轉是痰濁流竄經絡、脈道瘀阻,或腎水不足、肝火上炎或久病失養、氣血不足、腦海失充,引起內耳平衡功能失調所致。

治療應以擴張外圍血管、減輕內耳迷路積水、調節其內部平衡的藥物為主。

中醫認為,內耳眩暈症雖然發生病變的部位在內耳,但其病因、病機多和心、脾、肝、腎的病變結合在一起,因此治療必須兼顧心脾和肝腎,才能達到治本的效果。

◎一般可分為下列三種情況用藥:

●痰濁上擾型:眩暈、頭重、食少、嗜睡或體型過於肥胖的人。治療上,宜健脾袪痰,常用方劑如「眩暈片」等。

●肝火上逆型:眩暈、耳鳴、頭脹痛且常因情緒不穩而加重症狀。治療上,宜清熱平肝,常用方劑有「石決?藤散」加減。

●肝腎虧虛型:眩暈、耳鳴、失眠、心悸、乏力、腰痠、勞累時會加劇。治療上,宜滋補肝腎,常用方劑如「左歸丸」加減。

內耳不平衡引起的暈眩時間長短不一、有的幾天即可痊癒,有的則數週,甚至數月之久,因此及早進行診斷及治療相當重要。

門診發現,中藥的療效沒有西藥迅速,優點是少了西藥可能的副作用,且對促進腦部血液循環,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的情況較好,療效也很穩定,因此逐漸為患者接受。

至於飲食上,須避免酒、咖啡、韭菜、辣椒、大蒜、濃茶與硝鹽類食物,如香腸、臘肉和德國豬腳等。

(作者為高雄市新復興中醫診所院長)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