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迷走神經刺激術 降低癲癇發作

2010/09/08 06:00

王傳育醫師引進迷走神經刺激器,可讓一半以上的頑固型癲癇病童,平均降低發作次數40%到50%。(記者潘杏惠攝)

記者潘杏惠/北縣報導

全台約有近7萬名「頑固型癲癇」患者,即使服藥也很難控制,只能靠手術治療,但患者及家屬常因此卻步。現在國內引進了微創迷走神經刺激術,可抑制腦部不正常放電,讓癲癇發作次數減半。

雙和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王傳育指出,癲癇病患因腦部不正常放電,病患會不自主抽搐,其中60%到80%的患者規律服藥即可控制。但近7萬人使用3種以上藥物,仍無法控制病情者,稱為「頑固型癲癇」,傳統治療法為生酮飲食或開顱手術,但患者的接受度低。

王傳育從國外引進微創迷走神經刺激術,在患者的左胸接近腋下的皮膚下,裝置迷走神經刺激器,透過固定且穩定的產生電刺激,抑制腦部不正常放電,至今已累積11名頑固型癲癇兒童病例,可讓一半以上患者發作次數減少40%至50%。

王傳育指出,他曾收治3歲就被診斷出罹患罕見疾病「平腦症」的小女娃,出現頑固型癲癇神經症狀,過去總是猛點頭,只能說些「是」、「不」等單字,字義無法連貫,拿筆會掉;裝置迷走神經刺激器後,語言功能明顯改善,可說完整句子與人溝通,人也變活潑。

他提醒,醫師會依病況需要調整迷走神經刺激器的電量頻率與強度,每兩年調整一次,安裝風險包括手術感染、呼吸急促、聲音沙啞;有先天性心臟病、代謝性障礙、良性癲癇的民眾,不適合安裝。

另外,適合安裝年齡層界於12歲至60歲,至於12歲以下的孩童則沒有明文規定,但器材需專案進口。

王傳育表示,癲癇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甚至出生數天的小孩就可能出現癲癇症狀,通常密集發生在2歲到6歲;受過重大腦傷、腦炎後遺症者,也可能出現癲癇症狀,只要發覺孩子出現動作、意識異常,就應立即就醫,尋求協助。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