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型苯酮尿症新療法 罕病兒不損智力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藥物型苯酮尿症患者若未及早治療,最怕損及智力,但最大治療困難在於必須做腰椎穿刺,及補充副作用大的神經傳導物質藥物劑量。
台北榮總針對12位病童以密集臨床觀察取代腰椎穿刺,隨時調整病童的藥物劑量,經過20年的追蹤,結果發現病童不僅少受藥物副作用之苦,且智力平均達97分,與正常人一樣,其中更有一位小朋友的智力高達120,是全球最聰明的藥物型苯酮尿症患者。
台北榮總兒遺傳諮詢中心主任牛道明表示,藥物型苯酮尿症為罕見的代謝疾病,目前對於藥物型苯酮尿症患者的治療,主要以補充低劑量的BH4的輔?、5-HTP血清素前驅物及左巴胺為主,且在補充劑量之前,必須先做腰椎穿刺檢測病患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再決定補充神經傳導物質藥物劑量。
但在國內,病童的家長對於孩子動輒要做侵入性的腰椎穿刺很排斥,小孩也受苦,再者,神經傳導物質藥物如果補充得不好,很容易出現噁心、嘔吐、拉肚子、躁動不安,甚至出現幻覺,父母照顧很辛苦。
牛道明表示,由於榮總醫療團隊認為,即使做腰椎穿刺也無法正確反映病患對神經傳導物質的需要量,且依過去老病患的治療經驗顯示,左巴胺的部分可以給予高劑量而非低劑量,每公斤體重可以由原來的5毫克提高到10至15毫克。
因此台北榮總針對12名6歲到20多歲的病患,用這樣的治療準則進行治療,且不用腰椎穿刺,改以父母在家中觀察孩子用藥的副作用變化,隨時打熱線與醫師討論,並定期回醫院抽血檢測泌乳激素,隨時調整用藥劑量。
經過20年的追蹤,結果發現,病童智力平均達97,其中更有病童智力達120,優於正常人。與國外研究病童治療智力平均僅有76、即輕度智障程度高出許多。
11歲的曜丞,目前就讀國小5年級,在校成績優秀,領獎狀是家常便飯,除了每天早、晚要吃藥之外,生活作息跟一般的小朋友沒有什麼不同。
如果不說,誰也猜不到他是罕病藥物型苯酮尿症患者。他在學業上的優異表現,讓媽媽即便後來又懷了妹妹─采瑜,經羊膜穿刺高度懷疑她也是藥物型苯酮尿症患者,仍決定生下女兒。
現在已經10歲的采瑜,在鋼琴的學習上頗有天分,讓媽媽感到無比的欣慰。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