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半夜狂紓紓壓 就醫檢查罹夜食症
文/周伯翰
25歲王小姐為了應付高壓的工作,白天經常焦慮沒食慾,下班後則報復性大吃大喝宣洩情緒,晚餐後還會吃零食「續攤」,甚至開始出現「夜食」,常常睡到一半醒來再吃一頓消夜。體重攀升讓她更加焦慮,嘗試早睡、抑制夜食等方法卻難以改善。經安排「睡眠檢查」與排除安眠藥引起的飲食疾患後,確診為「夜食症」(night eating disorder),經過藥物、飲食習慣調整,與心理師認知行為治療後,3個月後症狀逐漸改善。
患者常伴隨心理疾病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當一個人每天有25%以上熱量攝取發生在晚餐後,甚至半夜醒來仍進食(至少每週2次),排除某些藥物引起的過度飲食行為,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就可能罹患夜食症。
夜食症在一般大眾盛行率為1%至2%,其背後成因往往包括壓力因子與情緒困擾。研究發現,夜食症患者常伴隨血清素與多巴胺系統功能異常,影響情緒與衝動控制,加上褪黑激素節律紊亂,使得夜晚飢餓感升高,導致睡覺時容易「嘴饞難耐」。
3管齊下治療 找回身體節律
◎夜食症治療3方式:
●首先,藉助藥物治療:使用抗憂鬱劑(SSRI)來改善白天焦慮情緒與減少夜間進食衝動,也可透過調節生理時鐘的褪黑激素類藥物,幫助改善睡眠。
●其次,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CBT)協助患者認識自己的情緒與進食習慣,修正錯誤觀念如「吃了才有安全感」或「不吃睡不著」,也可採取正念治療(Mindfulness-based Therapy)學習專注當下,覺察身體飢餓訊號,減少衝動飲食。
●然後,營養與生活型態的重建:三餐規律、均衡攝取營養、增加日間活動量與日照曝曬,及建立良好睡眠習慣,幫助身體重新找回節律。
(作者為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所長)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