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ADHD男孩長大成社工助人 衛福部籲接納孩子及早治療

2025/04/26 05:30

▲衛福部昨天邀請多位專家分享社區支持與早期診斷系統,可讓孩子能及早獲得幫助。 (記者邱芷柔攝)

▲衛福部昨天邀請多位專家分享社區支持與早期診斷系統,可讓孩子能及早獲得幫助。 (記者邱芷柔攝)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

「那天我只是去買醬油,結果在社區裡迷路了2個小時。」林彥宇回憶童年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經歷,語氣輕鬆,卻讓人鼻酸,小時候的他常常一個分心就跑遠了,不知道媽媽其實默默跟在他身後、邊走邊哭,只因擔心「這個孩子以後到底該怎麼辦?」

林彥宇從幼稚園就有症狀,小三才確診,當年父母擔心藥物副作用,以訓練替代治療,「他們很努力,但效果有限,我童年其實很挫折。」直到大學實習照顧ADHD孩子,他才深受啟發,開始接受治療,從記得帶鑰匙、錢包等小事做起。

他笑說,ADHD也影響人際關係,像是吃飯時,他會特地背對電視,「不然我會聽不到老婆說話,她會生氣,可能我現在也不會結婚了。」如今林彥宇是苗栗身心障礙者服務中心督導,走進兒少保護現場,成立ADHD社群,幫助更多家庭找到理解與支持。

台ADHD童僅2.7%接受療育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6-8%的兒童有發展遲緩。台灣6歲以下兒童通報比例為4.3%,實際接受療育者更僅2.7%。衛福部昨舉辦「擁抱孩子的不一樣」記者會,關注特殊需求兒少的早期診斷與教養。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指出,2024年全台受虐兒童中,近2成有過動或發展遲緩狀況,被安置照顧的兒少中,也多半伴隨身心問題。她強調,應及早辨識、治療特殊需求,避免家庭風險惡化。

及早就醫 正向鼓勵取代責備

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表示,國內學童精神疾病終生盛行率逾31%,其中ADHD占約10%。風險因子包括家庭壓力、課業重、3C沉迷與校園霸凌。研究也發現,10-16歲若具備良好心肺與肌耐力,罹患憂鬱、焦慮與ADHD機率較低,呼籲提升運動量、建立社區支持與早期診斷機制。

臨床心理師金融提醒,與ADHD孩子溝通應簡單明確、一次只說一件事,並多以正向鼓勵取代責備。北市特教資源中心主任顏瑞隆則建議,家長主動參與校園生活,透過「每日親子時光」建立穩定關係,親師合作更能讓孩子行為穩定、成長更有力量。

▲ADHD患者林彥宇現在是苗栗身心障礙者服務中心督導,並成立ADHD社群,走進兒少保護工作,協助更多家庭找到資源與共鳴。 (記者邱芷柔攝)

▲ADHD患者林彥宇現在是苗栗身心障礙者服務中心督導,並成立ADHD社群,走進兒少保護工作,協助更多家庭找到資源與共鳴。 (記者邱芷柔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