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作用越強≠效果越好 醫破解「減重藥」迷思
文/余宜叡
40多歲的杜女士,在體重管理門診與醫師討論後,決定先以藥物輔助控制體重。經過2週治療,她幾乎沒有出現噁心或嘔吐等藥物副作用,因此認為體重應該沒有明顯變化。然而,回診時,她發現自己已經減輕了1.8公斤,讓她不禁疑惑:「不是減重藥的副作用越強,效果才會越明顯嗎?」
同樣的疑問也出現在50多歲的康先生身上。過去20年來,他的體重逐漸增加近20公斤,這次因健康檢查出現高血壓與高血糖的異常數值,而前來門診諮詢。醫師告知他,只要成功減輕5-10%的體重,這些指標便能獲得顯著改善。因此,他決定透過飲食調整與藥物介入來管理體重。
1個月後,康先生的減重藥從1天1顆增至1天2顆,卻依然沒有經歷醫師提到的頭痛或頭暈等常見副作用,讓他不禁擔心:「難道這款減重藥對我沒效?」
減重藥核心作用 降低食慾及進食行為
許多研究顯示,體重管理藥物的療效與副作用的強度並無正比關係。並非副作用越強,減重效果就越好,真正影響體重下降的關鍵在於藥物是否有效減少熱量攝取。
杜女士發現自己不再有強烈的飢餓感,過去聞到雞排的香氣就忍不住想買來大快朵頤,現在卻沒那麼渴望油炸食物。
康先生則發現家裡的零食消耗速度大減,即使食物就在眼前,也沒有過去那種「忍不住想吃」的感覺。
全程無痛愉悅 才能穩定持久不復胖
這些變化說明,藥物的核心作用在於降低食慾與改變進食行為,而非透過副作用來達成減重效果。
有效的體重管理需能穩定且長期執行,建議每週減少0.5至1公斤,同時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如果藥物副作用過於強烈,例如:噁心、嘔吐、頭暈、頭痛或身體虛弱,不僅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還可能讓患者對減重藥物產生恐懼,最終選擇放棄,導致體重反彈。因此,體重管理的關鍵在於找到身體可接受的方式,而非一味追求快速減重。
減重應該是一段無痛且愉悅的過程,當使用的方法正確且適合自己時,體重管理才能穩定且長久!
(作者為員榮醫院家醫科主任暨穩糖減重門診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