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兒少憂鬱症大增 高中階段「自傷」風險最高

2025/04/22 05:30

▲近年來兒少憂鬱症診斷明顯增加,且高中憂鬱症患者有高比例「經常出現」或「總是出現」自傷行為;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ltterstock)

▲近年來兒少憂鬱症診斷明顯增加,且高中憂鬱症患者有高比例「經常出現」或「總是出現」自傷行為;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ltterstock)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

兒少精神相關問題越來越常見,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調查發現,近年來兒少憂鬱症診斷明顯增加,且許多醫師發現,患者國小就出現自傷行為,比例也隨著年紀持續提高,90%受調查醫師提到,診療的高中憂鬱症個案存在自傷行為,盼相關單位完善精神健康相關服務體系,即時提供兒少所需協助。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健禾指出,過去兒心科就診個案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學習障礙等先天因素較高的情緒障礙為多,但醫學會於去年底針對兒童心智科醫師發出線上問卷,受調查醫師高達56%提到,憂鬱症是近3年門診中「增加最多」的診斷類型。

此外,林健禾說,65%的受調查醫師反映,診治的國小憂鬱症患者「曾有」自殺、自傷行為,國中階段則提升至70%,在高中階段進一步達到最高,有90%的醫師表示,診治的高中憂鬱症患者「經常出現」或「總是出現」自傷行為。

3分之1青少年 有情緒困擾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王仁邦也指出,我國約3分之1的青少年有情緒困擾,且憂鬱症診斷好發年齡逐漸降低,成年憂鬱的傳統印象往往是「鬱鬱寡歡」,但兒少憂鬱大多以身體問題展現,國小有不明原因的頭痛、胸痛、胸悶、肚子痛或心悸,國中稍微能表達情緒後,會出現易怒、煩躁、拒學、睡眠變化、食慾下降等,導致許多孩子被誤解為「叛逆」,忽略可能的心理疾患問題。

被誤解為叛逆 忽略心理疾患

此外,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煜軒指出,許多家長會擔憂孩子網路使用時間過長,增加問題行為風險,但從自傷風險量表來看,最高總分54分,7分以上就屬於高度懷疑有自傷風險個案,每日上網時數增加自傷風險0.14分,但網路不當行為增加的風險分數可達4.02至6.54分不等,其中又以性相關訊息外傳危害最大。

網路性相關訊息外傳危害大

林煜軒強調,對青少年心理健康來說,問題行為帶來的風險遠高於上網時間,且所有網路問題行為中,威脅最大的是性相關訊息外傳,提醒家長關注孩子上網的實際情況,而非只看網路用量,才能及早發現潛在風險並適時提供協助。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 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王仁邦提醒,兒少憂鬱往往以身體問題展現。(記者林志怡攝)

▲王仁邦提醒,兒少憂鬱往往以身體問題展現。(記者林志怡攝)

▲林健禾指出,憂鬱症是近3年門診中「增加最多」的診斷類型。(記者林志怡攝)

▲林健禾指出,憂鬱症是近3年門診中「增加最多」的診斷類型。(記者林志怡攝)

▲林煜軒呼籲家長,務必注意孩子上網的「質」,而非只看網路用量。(記者林志怡攝)

▲林煜軒呼籲家長,務必注意孩子上網的「質」,而非只看網路用量。(記者林志怡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