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腦部核醫掃描 不宜追蹤巴金森病療效

2025/04/01 05:30

▲巴金森病影像檢查只能說明是否符合巴金森病診斷,但診斷仍需依病人的實際狀況,並不適合拿來追蹤病情嚴重度或是療效;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巴金森病影像檢查只能說明是否符合巴金森病診斷,但診斷仍需依病人的實際狀況,並不適合拿來追蹤病情嚴重度或是療效;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羅彥宇

70歲的李媽媽是巴金森病患者,雖然才剛診斷1年,但她很努力學習有關巴金森病的症狀與用藥知識,且深入了解。她就醫時談到最近陪同其他巴金森病友看診經驗,表示他們看了好幾位非神經內科醫師,而且這幾位醫師沒講到幾句話就叫病人自費治療,或做昂貴的基因檢查,同時也會拿腦部核醫掃描檢查結果告訴病人:「你看,這邊紅紅的,就是你多巴胺的細胞長出來了,證明治療有效!」

根據我赴美進修巴金森研究的受訓經歷,以及數年來擔任國際期刊的審核與編輯的臨床經驗,只知道腦部核醫掃描可以協助診斷巴金森病,但從來沒有印象這項檢查需要重複做,甚至用來追蹤「治療成效」!我沒有把握李媽媽說的這東西是否有根據,所以花了一點時間去查閱文獻後,才敢回答她的問題。

可協助診斷 不能捨棄臨床觀察

目前巴金森病的腦部核醫掃描是用放射線同位素去標記神經突觸的多巴胺轉運體,間接顯示多巴胺細胞的濃度,但受限於影像的擷取與分析技術,目前只適合「定性」而不適合「定量」的解讀。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影像只能說明是否符合巴金森病診斷,而不能捨棄臨床觀察,不能夠只看影像而不看病人的狀況就做診斷,更不適合拿來追蹤病情嚴重度或是療效。

巴金森病是1種神經退化疾病,過去長年的研究顯示,即使目前最好的藥物或手術治療,多巴胺轉運體的訊號強度還是會逐年下降。即使我們真心期望奇蹟出現,但事實是還沒有任何治療能夠逆轉這個局勢。如果以「這裡變紅就是多巴胺細胞長出來」這樣的解讀是錯誤的。

我對李媽媽說:「其實民眾也不可能在1-2分鐘內就理解內容,經常就只能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相信醫師不會騙我。」但我的建議是,如果心有疑惑,不妨求教於代表台灣的官方學會,也就是「台灣動作障礙學會」。

現今醫學上的認證已經不再依賴醫師個人的名氣或頭銜,而是專業同儕之間的監督。經過同儕審查的文獻,或是組成來自不同機構的國際學會,才能避開個人壟斷的風險,幫民眾的健康把關。

(作者為台東聖母醫院院長、神經內科醫師)

▲1名75歲長年罹患巴金森病男性的多巴胺轉運體掃描,基底核區域多巴胺細胞影像訊號微弱。(照片提供/羅彥宇)

▲1名75歲長年罹患巴金森病男性的多巴胺轉運體掃描,基底核區域多巴胺細胞影像訊號微弱。(照片提供/羅彥宇)

▲1名75歲輕度記憶障礙男性的多巴胺轉運體掃描,顯示老化,但大致上完整的基底核多巴胺細胞濃度。(照片提供/羅彥宇)

▲1名75歲輕度記憶障礙男性的多巴胺轉運體掃描,顯示老化,但大致上完整的基底核多巴胺細胞濃度。(照片提供/羅彥宇)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