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52歲婦椎間盤磨損滑脫 導航手術重建行動力

2025/03/31 05:30

▲婦人腰痛難站立;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黃裕涵、賴佳汶)

▲婦人腰痛難站立;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黃裕涵、賴佳汶)

文/黃裕涵、賴佳汶

52歲曾女士退休後,喜愛在公園和市場散步,享受與鄰居的輕鬆對話。然而,最近2個月來,她早上醒來時,頻頻感到腰部隱隱作痛,偶爾雙腿也會麻痺。

晨起劇痛只能跪地爬行

她最初以為這只是年紀增長的自然現象,因此選擇復健,希望能改善狀況,但疼痛並未減輕,且有時需要依賴止痛劑才能緩解症狀。直到有一天早上,她驚覺站直時,劇痛難忍,甚至只能跪在地上爬行,經就醫診斷後,發現她的第4、第5腰椎的椎間盤不只突出,還出現嚴重滑脫。

椎間盤是位於脊椎骨之間的軟組織,具有緩衝作用,負責支撐脊椎的穩定性。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的水分含量逐漸減少,導致其彈性下降,就是所謂的椎間盤退化。

曾女士的疼痛和麻痺感並非單一症狀,而是因為椎間盤及椎體受損引起的神經壓迫,這些症狀可能會導致下肢無力或麻木,並影響日常生活品質。輕度至中度的椎間盤病變,可以利用物理治療或藥物治療來減輕炎症和疼痛,但對於症狀嚴重且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手術可能成為必要選擇。曾女士因為延誤就醫,導致第4椎體嚴重磨損至只剩下一半。

醫療團隊先為她施行壓迫神經的減壓手術。隨後,為了增強椎體的硬度,並重建脊椎的穩定性,醫師使用人工椎體及骨水泥。在手術過程中,團隊採用導航系統進行精確定位,並選擇微創技術,以減少對周圍組織的影響,讓她在傷口小的情況下,術後隔天即可開始下床活動。

▲椎間盤疾病已成為國人就醫主要原因之一。(照片提供/黃裕涵、賴佳汶)

▲椎間盤疾病已成為國人就醫主要原因之一。(照片提供/黃裕涵、賴佳汶)

術後隔天即可下床活動

曾女士原本以為手術後會需要長時間臥床,甚至擔心可能再也無法行走。然而,手術隔天,不僅原先的疼痛感消失,並能夠下床走動。

根據2023年健保署資料,椎間盤疾病已成為國人就醫主要原因之一,患者逐年增加。導致椎間盤退化的因素有缺乏運動、肥胖、長時間靜坐及不良姿勢。為了預防這些問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至關重要,包括:維持適當體重、保持良好姿勢、定期休息與伸展,以及增強腹肌、背肌與骨盆底肌肉,以提升腰部穩定性。

此外,早期診斷和適當治療更能提升生活品質。

(作者分別為佑民醫院脊椎外科主任黃裕涵、個管師賴佳汶)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