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 安寧療護 圓滿人生

2025/03/30 05:30

▲建議長者平時就應與醫師和家人討論醫療意向,以成就圓滿人生。(照片提供/彰化基督教醫院)

▲建議長者平時就應與醫師和家人討論醫療意向,以成就圓滿人生。(照片提供/彰化基督教醫院)

文/蔡佩渝

82歲的楊老先生在門診經常說:「若之後病重,不希望躺在床上,靠著管路活著。」但是老先生卻沒有和家人透露這些想法,也沒有寫下來。近2年,楊老先生的體力與認知功能逐漸衰退,還因反覆肺炎而住院。最近1次住院,因經常嗆食而被放置了鼻胃管。出院後,老先生仍依靠鼻胃管灌食維持生命,被迫接受了他原先所不喜歡的醫療照護方式。

安寧療護 可拒絕侵入性維生治療

臨床上,像楊老先生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大於70%的80歲以上住院老人希望獲得舒適照顧,而非延長生命,卻有63%在臨終前接受過至少1種侵入性維生治療。

我們鼓勵長者平時就與醫師及家人討論醫療期望,例如:病重時希望延長生命,或以症狀緩解為主?表達對延長生命之醫療措施(例如:氣切、心肺復甦術等)及人工營養管路(如:鼻胃管)的態度?長者也應該讓家人清楚自己無法接受的生活方式,並討論未來的照顧安排,例如:希望在哪裡度過餘生、由誰照顧等。因為長期照護涉及人力與財務資源,若事先協調可避免衝突。建議長者可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簽署具法律效力的「預立醫療決定」,保障自己的醫療意願。

自民國111年6月1日起,健保署已將「末期衰弱老人」納入安寧療護照顧對象。可使用「支持性及緩和醫療指標工具(SPICT)」來辨識長者的健康狀態變差、症狀負擔大、照顧需求增加,例如:半年內2次以上非預期住院、大部分時間臥床或坐輪椅、持續體重下降等,若又有以下任何一項:吞嚥困難、無法自行進食或穿衣、大小便失禁、無法口語溝通、骨折或頻繁跌倒、反覆感染等狀況,通常代表年內死亡率高,建議安寧療護。

我們努力維持健康,追求高品質的生活,也該思考如何在生命終點時減少折騰,讓最親近的家人理解自己的醫療意向,才能成就圓滿人生。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