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保持心理健康 有助提升免疫力
文/陳紹祖
藝人大S在日本因流行性感冒併發肺炎猝死異鄉,令許多人唏噓不已。門診中,有患者的心情因此大受影響,事實上,免疫力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著雙向的互動關係。一方面,心理狀態會影響免疫系統的功能;另一方面,免疫系統的變化也會影響心理健康。
免疫低下 無法有效抵抗感染或疾病
免疫低下(immunocompromise)是指免疫系統功能減弱,無法有效抵抗感染或疾病的狀態。這種情況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免疫缺陷)、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癌症)、藥物治療(如癌症化療藥物、用免疫抑制劑),以及後天因素(如慢性壓力、營養不良或睡眠不足)。免疫低下的患者容易受到感染,感染後恢復的時間可能比一般人更長。
◎可能影響精神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的因素
●藥物影響:某些精神科用藥,可能使白血球產生不足,因而降低免疫力。
●慢性壓力與焦慮:長期處於壓力狀態會影響免疫系統功能。
●睡眠障礙:失眠或睡眠品質差會降低身體的免疫防禦能力。
●營養不良:食慾不振或飲食失衡可能導致營養不足,影響免疫功能。
●身體活動減少:缺乏運動會降低免疫力,並影響整體健康。
●精神病患疏於照顧自己健康:例如:併發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
某些抗精神病藥物可能會影響免疫系統,但這種影響通常不是直接導致免疫力低下。而是藥物影響骨髓造血功能,使白血球數目減少,產生免疫力下低情況。氯氮平(Clozapine)是常與嚴重白血球減少相關的精神藥物,使用Clozapine的患者應定期進行血液檢查,監測其白血球數量,確認免疫功能正常。
從生理層面來說,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身體會釋放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它會抑制免疫系統的功能,導致免疫細胞(如T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降低,使身體更容易受到感染。因此透過與精神健康專業人員會談,尋求不同觀點,針對解決問題培養能力,才能減少壓力的積累,提升免疫力。
精神疾病患者 應更全面性照顧健康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保持良好的免疫力。充足睡眠、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是維持免疫力和心理健康的基礎。攝取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穀類)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此外,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免疫細胞的活性,良好的體力更是面對壓力,解決問題的基本條件。
精神疾病患者應以更全面的方式照顧自己的健康,接受適當藥物和心理治療外,也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和抽血檢驗,以維持血壓、白血球數目、血糖、血脂等項目的正常,在飲食、睡眠和運動方面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才能保有良好的免疫力。
(作者為花蓮慈濟醫院成癮精神科主任、慈濟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